6.集中力量扶贫攻坚
在庆阳地区,扶贫是全局性的工作。1983—1989年,地区和各县市着重抓脱贫,解决温饱;1990—1992年,在基本解决温饱的同时,大抓区域经济开发,富民、富县、富区并进。
(1)坚持实行分类指导。地区把贫困面大的地方划为3个片,即中部特困片(14个乡镇)、子午岭林缘区(19个乡镇)和北部半农半牧区(20个乡镇),以这3片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分别确定了开发路子,倾斜扶持,实行计划单列,资金单放,物资单拨,领导专管,重点攻坚,使这3个贫困片的面貌都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2)坚持扶贫措施到户。重点落实“四到户”,即思想发动到户,扶贫先扶志;项目资金到户,扶贫有门路;技术服务到户,治穷先治愚;责任效益到户,对帮扶干部兑现奖罚。这样,扶贫目标具体,责任清楚,收到了好的效果。
(3)坚持兴办扶贫经济实体。在普遍抓好面上扶贫的同时,选择兴办了一批投资少、效益好的启动性项目,吸收贫困户劳动力参加,依托经济实体脱贫。全区先后兴办各类扶贫经济实体1 269个,形成年生产能力2.38亿元,安排贫困户劳动力22 000个,每人每年平均收入近千元。
(4)坚持开展社会帮扶。从1986年开始,建立了地县部门帮扶责任制,地县两级部门200多个单位,每年抽调300多名干部在117个乡镇常年蹲点扶贫,筹措资金,引进项目,推广技术,培训干部,办实事好事。省上有关部门也从政策、项目、物资、技术、人才、舆论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5)坚持以经济建设和扶贫攻坚为中心任务,加强领导和基层组织建设,苦抓实干,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增强各级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对完成老区建设的各项任务起到了很好的保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