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加速培养适用型人才,增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后劲
甘肃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8%,而县、乡两级卫生机构有卫技人员34 233人, 只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的49.85%, 全省平均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2.01人。乡镇每千人只有医师0.3人,且绝大多数没有达到大专学历。据统计, 在县、乡两级就医的占全省就医总人(次)的61.2%,住院人(次)占58%以上。这些数据说明: 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量多半在农村,而农村卫技人员千人拥有量仅相当于城市的1/4,不能适应防病医疗工作的需要。根据省经济水平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省卫生厅制订了现阶段到2000年加快农村卫生队伍建设的规划和措施, 具体作法是:
(1)深化改革,打通人才通向农村的渠道。
❶改革招生、分配制度,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高校达到30%,大专班、中专基本实行“三定向”;
❷对20个少数民族县实行委托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名额分配到县,县定到乡,考生与县卫生局签订毕业后到乡卫生院服务8年以上的合同,参加全省统考,单独划线,择优录取。到1990年已招收两届120人;
❸制定专业调整计划,培训农村短缺人才,新增中药士等6个短线专业;
❹开设了3个临床医学和藏医大专班,改建县卫生职业学校16所。同时,通过医学院校委托代培医学大专生,1987年以来共培训670多名,另外,省政府还同意给乡卫生院工作的大专以上业务人员浮动一级工资。
(2)加强在职教育。省级基地重点抓了为农村培养主治医师的工作,1987年开始,用5年时间为64个农业县每县培养3—5名达到主治医师水平的业务技术骨干,现已举办了4期,培训了251人;地区医院每年为中心卫生院举办2期外妇班, 目前全省已培训1 260人,重点建设的300所中心卫生院已基本配齐技术骨干;县医院每年举办2—3期培训班,为乡卫生院培训人才。采取函授教育形式培训乡村医生,设立了8个函授点招生1 100多名。对于20个少数民族县派往省级进修基地进修的,报多少安排多少,收费减半,减少的费用由省卫生厅补贴办班单位。
(3)进行对口技术支援,培训人才。城市医院和厂矿企业2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都要按“分片包干、定点挂钩、对口支援”的原则为农村培养人才。省地两级50岁以下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每5年必须到农村服务半年,带动开展一项新技术。对甘南州采取由省级和兰州市6所医院各包一个县的办法对口支援。1989年省卫生厅还从省级医疗卫生单位清理出一批闲置医疗器械,共684台件、149个品种,经维修后已陆续调拨省内7个地、市、州和2个少数民族县的乡镇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