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调整提高阶段1981—1990年
从80年代起,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全省农机工业进行了较大调整。从主要生产大中型农机具转向主要生产小型农机具,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1982年,长春拖拉机厂投产了长春-12型小四轮拖拉机,逐步成为该厂的主导产品。省动力机械厂从1983年起转产金驹牌S195型柴油机。公主岭播种机厂,投产了2BFC-1型侧充式单体播种机。大中型农机具产量下降,小型农机具,如小四轮拖拉机、单体播种机、人力插秧机、脱粒机、磨米机、微型泵等发展较快,对于农村改革和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机工业,提高农机产品的技术水平,在此期间,开始积极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加速企业改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1983年,长春拖拉机厂引进美国约翰·迪尔公司940(32.4千瓦,44马力)和1140 (41. 2千瓦、56马力)拖拉机。1984年,四平联合收割机厂从德国引进E512、E514谷物联合收割机的零件和软件技术。1986年生产了E512/514谷物联合收割机,产品的性能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80年代以来,农机行业有计划地推行了现代化管理。在一部分大中型企业中,计算机已应用到计划、工艺流程控制、质量检测、市场预测、信息反馈以及职工培训等领域,提高了企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现代化管理和决策水平。企业加速了技术改造,产品向多系列、多品种、多变型、多功能方向发展,企业向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向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