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曲折徘徊阶段1966—1978年
这期间,正值“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种植业生产实行“以粮为纲”,经济作物被轻视,生产不讲效益,突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新的“一平、二调”,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家庭副业的发展,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由于毁林毁草大面积开荒,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破坏了农林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其结果是:粮食生产上不去,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生产也徘徊不前,人均收入增长很慢,大部分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有所下降。
这期间,周恩来总理于1970年,亲自主持召开了北方农业会议,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曾于1970年10月30日发出《关于贯彻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进一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指示》中提出要加速实现《农业发展纲要》,经过3—5年努力,使全省每人平均有1亩以上稳产高产农田。1972年9月10日至26日,中共甘肃省委在兰州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农村政策,研究了打好农业翻身仗,加快农业发展步伐问题。制定了《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中包括:发展经济作物、发展副业生产、发展林业生产、养猪积肥、发展大家畜、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速农业机械化等事项。但在单纯“以粮为纲”的思想指引下,多种经营不仅得不到发展,反而受到种种制约和限制,真正做出成效的还是大搞以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科学种田也受到重视。1975年,甘肃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号召,从2月1日起,全省掀起以大搞积肥造肥为中心的备耕工作高潮,投入劳力达260万人,占农村劳力总数的50%,同年6月17日,甘肃中部地区18个干旱山区建设经验交流会,参观学习了定西大坪生产队、通渭杏树湾生产队、崇信周寨生产队、灵台范家庄生产队、泾川南峪大队、平凉柳湖大队以土为首,土、水、林综合治理,加快农业生产发展经验。据统计仅从1970—1978年全省梯田就扩大1.57倍达到53.8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扩大近30%,达到84.8万多公顷,有效地改变着甘肃的生产条件。在科学种田方面,贯彻毛泽东主席“三大革命”一起抓的指示精神,1975年7月1日,省上在景泰召开全省科学种田经验交流会,参观了四级农科网、实验基地、各种带状种植、“吨田”试验等24个科学种田典型,研究提出了因地制宜推广带状种植,一季高产,马铃薯种植和冬麦、高粱、玉米移栽,尽量做到一季变两季以及加快土地平整,良种选育,肥料建设,渠系配套的任务。对种植业生产的发展同样是一个很大促进。
从整体上看,“文革”十年粮食产量虽有较大增长,但不够稳定,忽上忽下。主要经济作物,除棉花因面积减少等原因致使产量降低外,其他经作产量虽有所增长,但只是原料生产增长,商品率不高,价格又压得很低。广大农民终年辛勤劳动,但经济收入很少。1965年全省农村人民公社社员从集体分得粮食178公斤,连同现金人均收入46.56元;到“四人帮”被粉碎的1976年,人均分配的粮食只有148.5公斤,连同现金收入也只有50.24元。1978年,种植业产值16.26亿元,比1965年增8.33亿元,增长105%;粮食总产510.55万吨,比1965年增加139.25万吨,增长37.5%;棉花总产3 373.65吨,比1965年减少229.4吨,减6.37%,油料总产8.59万吨,比1965年增加0.23万吨,增长2.75%;甜菜总产5.8万吨,比1965年增加5.62万吨,增长3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