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维吴道子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维吴道子画 王维吴道子画宋诗篇名。七古。苏轼作。见《苏轼诗集》卷三。嘉祐六年(1061)任凤翔府(今陕西宝鸡一带)签书判官时作。此系评赞盛唐王维、吴道子精湛画技与绘画成就之篇什。首四句是总说:交代吴画与王画所在的塔、寺,肯定他们在宋前的画坛地位。以下转入分述:“道子”十句专评吴画。“雄放”是对其艺术风格的概括。其中“浩如海波翻”三句是对吴画雄放气势的补说,体现诗人意在笔先、成竹在胸的绘画理论。“亭亭”六句是对吴画内容的生动描述。“摩诘”十句专评王画。“诗老”一词暗示王维之诗人气质与他“画中有诗”。“佩芷袭芳荪”是对其人品与诗品的赞美。“吾观”二句是就王画艺术风格而言,其中“清且敦”三字兼评其诗风与画风。“祇园”六句状摹所画内容,其中“交柯乱叶动无数”,活画出王维笔下清风中秀竹的神姿。结尾六句再给予两位画师以总评价。全诗气势贯畅,笔力雄健,物象鲜明,脉理甚细,是苏轼早期的得意之作。方东树称誉此诗“神品妙品,笔势奇纵。神变气变,浑脱溜亮。一气奔赴中,又顿挫沉郁”(《昭昧詹言》卷一二)。翁方纲评为“《王维吴道子画》一篇,亦是描写实际,且又是两人笔墨,而浩瀚淋漓,生气迥出。……实苏公独立于千古之作”(《石洲诗话》卷三)。纪昀认为此诗“奇气纵横,而句句浑成深稳”(纪批《苏文忠公诗》)。 ☚ 和子由渑池怀旧 游金山寺 ☛ 王维吴道子画苏 轼 何处访吴画? 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祇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嘉祐六年 (1061) 十二月,苏轼到凤翔签判任所后,写了访古抒怀的《凤翔八观》,其中第三首诗是游赏普门、开元二寺壁画的观后感,兼评王维、吴道子画。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工画山水。”后人尊其为文人画的始祖; 同上卷九: “吴道玄,阳翟人,初名道子,玄宗召入禁中,改名道玄。张怀瓘云: ‘吴生之画,下笔有神,是张僧繇后身也。’ 可谓知言。”吴道子擅长佛教、道教人物画,人称画圣。 本诗开门见山,前六句扣紧诗题,总述吴王画迹所在。查《凤翔府志》,普门、开元二寺皆有吴道子所画佛像; 开元寺东塔则有王维所画丛竹。“吾观” 二句表明诗人对吴画、王画均极推崇,以上为全诗第一节。 “道子”以下十句为全诗第二节,单说吴道子画佛。“雄放”是对吴画艺术风格的简评概论,“浩如海波翻”则是“雄放”画风的形象描绘。“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是形容吴道子画技高妙,气宇不凡,下笔如有神助,一气呵成。诚如诗人 《书吴道子画后》所云: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见 《苏轼文集》卷七十) “亭亭” 以下六句是诗人对吴道子画佛的理解与感受。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八云: “凤翔府开元寺大殿九间,后壁吴道玄画,自佛始生、修行、说法至灭度、山林、宫室、人物、禽兽,数千万种,极古今天下之妙。如佛灭度,比丘众躃踊哭泣,皆若不自胜者,虽飞鸟走兽之属,亦作号顿之状。独菩萨淡然在旁如平时,略无哀戚之容。岂以其能尽死生之致者欤?曰画圣宜矣。”苏轼另有《记开元寺吴道子画佛灭度以答子由题画文殊普贤》诗,铺陈佛灭度壁画事,皆可互相参看。苏诗涉及一系列佛经故事须从头说起。“双林” 即娑罗双树,乃释伽牟尼入灭处,《大般涅槃经》卷一云: “一时佛在拘施那城,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二月十五日,大觉世尊将欲涅槃。”吴道子笔下的双林是亭亭玉立、高耸挺拔的。“彩晕”是释迦头上的光轮; “扶桑”是神话中树,见于 《山海经 ·海外东经》,此喻双林; “暾”(tun)指朝阳。僧佑《释迦谱》卷九云:“尔时世尊于晨朝时,从其面门放种种光,遍照三千大千佛之世界。”吴道子以传神的画笔,再现了释迦最后讲佛法时的幽美环境和光辉形象。“至人”代指释迦牟尼。“寂灭”是涅槃的意译,谓超脱一切境界,入于不生不灭之门,《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当至人释迦讲说寂灭时,有人觉悟,有人迷惑,有人悲伤落泪,有人扪心苦想,有人无动于衷,种种神情,尽入吴画中。“蛮君鬼伯”二句应参看《释迦谱》卷四《释迦双树般涅槃记》,佛祖寂灭时,“八十百千诸比丘,六十亿比丘尼”,“一恒河沙菩萨摩诃萨”,以至“一亿恒河沙贪色鬼魅,百亿恒河沙诸采女,千亿恒河沙诸鬼王,十万亿恒河沙诸天王及四天王等”纷纷来到佛所,争先恐后,拥挤不堪,听佛说法。纪昀读至此句,想见那壮观的场景,不禁叹曰“宛如见画”。 “摩诘”以下十句单说王维画竹,是全诗第三节。王维是诗人兼画家,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交融,是作者对王维的最高评价,也是解析这十句诗的关键。“佩芷袭芳荪”是屈原《离骚》“扈江离与薜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摹本,用赞美王维的人品与艺德。“清且敦”是形容王维诗画清凉敦厚的风格。“祇园”以下六句则是诗人观赏王维画的理解与感受。先述画中人物,瘦骨嶙峋的祇园弟子,犹如槁木死灰,这里暗用佛典,《释迦谱》卷八:“佛告阿难,今此园地须达所买林树华果祇宅的,有二人同心,共立精舍,应当与号祇树给孤独园,名字流布,传示后世。”相传释迦在祇园宣讲佛法达20余年。(按祇园即给孤独园,参见《大唐西域记》卷六《室罗伐悉底国》。)同是画佛讲法处,吴道子的“双林”何其热烈沸腾,王维的“祇园”如此蕴藉寂清,恰成鲜明对比。接下来记述王维画中景物“门前两丛竹”。用“雪节”和“霜根”点明时令特点和竹的傲然天姿;枝干交错,乱叶摇曳,更增添了丛竹的神韵;结以“一一皆可寻其源”七字,诚如纪昀所评:“妙契微茫,凡古人文字皆如是观。”王文诰进而指出:“本集独不传画法,以上四句即(东坡)公之画法也。”认为苏轼擅画竹石是受到王维的启发。 “吴生”以下六句为全诗的第四节,遥应开端六句,品评吴王画作结。诗人认为,吴道子的画虽然“雄放”、“妙绝”,但仍是“画工”;王维“得之于象外”,即“画中有诗”,意在画外,犹如冲破樊笼的仙鸟翱翔在太空,趋脱于形迹之外。诗人用“神俊”概括了吴、王画的共同点,与《画断》定吴道子为“神品上上”、定王维为“妙品上上”的传统看法是一致的。但诗人对王维画稍有偏爱,格外敬重。纪昀说:“摩诘、道子画品未易低昂,作诗若不如此,则节节板对,不见变化之妙耳。”意谓苏轼扬王抑吴是出于诗歌创作的需要,聊备一说。王文诰认为:“道玄虽画圣,与文人气息不通;摩诘非画圣,与文人气息通。此中极有区别。自宋元以来,为士大夫画者,瓣香摩诘则有之,而传道玄衣钵者,则绝无其人也。公画竹实始于摩诘,今读此诗,知其不但咏之、论之,并已摹之、绘之矣。非久,与文同遇于歧下,自此画日益进,而发源则此诗也。” 此诗不止在描写吴王壁画,而且进一步提出画中应有象外意的可贵见解,强调画面应体现作者的思想品格,强调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及“画中有诗”的必要性,成为后来文人画论的基础。此诗构思布局十分巧妙,五七言长短句错落有致,变化多姿。开端六句总论吴王之画;结尾六句概说吴王短长;中间各以十句分述吴王壁画,又是先总评再细述,情趣各异。全诗节奏鲜明,和谐铿镪,奇气纵横,而句句浑成深稳。清人王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一论此诗曰:“以史迁合传论赞之体作诗,开合离奇,音节疏古。道子下笔入神,篇中摹写亦不遗余力。将言吴不如王,乃先于道子极意形容,正是尊题法也。后称王维,只云画如其诗,而所以誉其画笔者甚淡。顾其妙在笔墨之外者,自能使人于言下领悟,更不必如《画断》凿凿指为神品妙品矣。”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指出:“所谓‘海波翻’、“气已吞’、‘一一可寻源’、‘仙翮谢樊笼’等语,皆可状此诗。”这是很中肯的评价。 《王维吴道子画》
苏轼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①。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②。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③,彩晕扶桑暾④。 中有至人谈寂灭⑤,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⑥,相排竞进头如鼋⑦。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⑧。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⑨。 祗园弟子尽鹤骨⑩,心如死灰不复温(11)。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12)。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闲言。 【注释】 ①普门:佛寺名,在凤翔城(今陕西凤翔)东门外。开元:佛寺名,在凤翔城内北街。②摩诘:王维的字。③双林:两株婆罗树。④彩晕:释迦牟尼佛头上的光轮。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树名,长在日出之处。暾(tun):初升的太阳。⑤至人:指释迦牟尼佛。寂灭:佛家语,即涅槃之意,超脱世间、入于不生不灭的境地,实即俗家所谓的“死亡”。⑥蛮君鬼伯:指各方天王和鬼神。僧佑《释迦谱》卷四《释迦双树般涅槃记》记载,释迦牟尼涅槃时,“一亿恒河沙贪色鬼魅,百亿恒河沙天诸婇女,千亿恒河沙地诸鬼王,十万亿恒河沙诸天王及四天王”等,纷纷前来。⑦头如鼋:形容蛮君鬼伯争先恐后地听法的神态,如鼋一样伸长头颈。⑧佩芷:用屈原《离骚》:“扈江离与薜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袭芳荪:用谢灵运《入彭蠡湖口》:“挹露馥芳荪”句意。⑨清且敦:清秀敦厚。⑩祗园弟子:指佛门弟子,相传释迦牟尼曾在祗园精舍宣扬佛法二十年。鹤骨:形容人物清癯。(11)心如死灰:语出《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12)翮:鸟翎的茎,以局部代全体,指称鸟。仙翮,即仙鸟。 【评说】 本诗为苏轼《凤翔八观》之一,选自苏轼《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一。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同有文名,合称“三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神宗时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为杭州通判,后知密、徐、湖州,以作诗“讪谤朝廷”罪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承旨,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琼州。徽宗即位时放还,病卒于常州。追谥文忠。他擅于诗文,风格雄健豪迈,善用比喻,艺术成就极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能书善画,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米芾、黄庭坚合称“四大家”。善画枯木、怪石、墨竹,不求形似,宣泄胸臆,属文人写意一路。他对绘画理论也有重要贡献。有《东坡七集》传世。存世墨迹有《黄州寒食诗帖》、《答谢民师论文帖》等,画作有《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王维生平事迹,见前王维《崔兴宗写真咏》“评说”。吴道子(约686-约760),唐代画家,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玄宗召入宫中,改名道玄。历仕瑕丘尉、宁王友,供奉翰林时授内教博士。他兼善人物、佛道、神鬼、山水、鸟兽等题材,尤以人物、佛道见长。他常在长安、洛阳等地的寺壁上作画。他的画风“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圆润折算,方圆凹凸。”(米芾《画史》)以此法表现衣褶,圆转而有飘举之风,人称“吴带当风”。他的画真迹已不传,重要摹本有《送子天王图》、《宝积宾伽罗佛像》等。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轼在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任上,有机会看到凤翔府普门寺、开元寺壁上的吴道子、王维两位的画,因而题诗歌咏之,论述他们的画艺。据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苏轼这首诗正作于嘉祐六年。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八说:“凤翔府开元寺大殿九间,后壁吴道玄画,自佛始生、修行、说法至灭度,山林、宫室、人物、禽曾数千万种,极古今天下之妙。如佛灭度,比丘众躄踊哭泣,皆若不自胜者,虽飞鸟走兽之属,亦作号顿之状。独菩萨淡然在旁如平时,略无哀戚之容。岂以其能尽死生之致者欤?”《大清一统志》载凤翔府开元寺东壁有王维画墨竹两丛。 一首诗要题咏、评论两位画家及其画艺,便需要有分有合,开阖得宜。本诗的前六句,总叙吴道子、王维两人的画。接着各以十句分写吴、王画,最后又用六句合评吴、王画,总收全篇。全诗合而分、分而合,回环呼应,各段句数匀称,艺术结构相当完整严密。 前六句,总起,叙述存留吴道子、王维画迹的寺院,还说唐代画家中没有人能和吴、王两人相比,对之作出合评。 次十句,写吴道子画。“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这些诗句,生动地形容吴道子想象的大胆,行笔的神速,气势的雄迈。这与画论家的意见完全一致。朱景玄评吴道子画说:“施笔绝纵,皆磊落逸势。”(《唐朝名画录》)张彦远说他用笔时“数尺飞动”、“力健有余”,(《历代名画记》)米芾说他“行笔磊落”(《画史》)正因吴道子作画意存笔先,笔势奇纵,气势雄放,所以苏轼作出“笔所未到气已吞”的评论。“亭亭双林间”以下六句,描绘吴道子所画的释迦牟尼佛在婆罗树下说法、涅槃的壁画,称颂他佛道画方面的艺术成就,与邵博的记载相吻合。 再次十句,写王维画。苏轼首先肯定王维在融通诗画艺术方面的贡献,称颂他的画,像诗歌一样清秀敦厚,强调王维“画如其诗”的美学特征。“祗园弟子尽鹤骨”,形容佛家弟子,“门前”以下四句,才扣到开元寺东壁的竹画上。《名胜记》载:“王右丞画竹两丛,交柯乱叶,飞动若舞,在开元寺东塔”。苏轼的诗句与《名胜记》的记载相合,都生动地表现出王维墨竹画的风神。 诗的最后一段,再用六句合评吴道子、王维的画。先以二句评吴道子,用“虽”、“犹”两个虚词一转折,表现出苏轼的扬王抑吴的态度。再以二句高度赞许王维画“得之于象外”的审美特征。结尾二句,诗人表述自己同样尊重两位画家,但尤其恭敬王维。他在合评中,有所侧重,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苏轼在这首诗里表述的扬王抑吴的观点,与传统的画论有出入。唐朱景玄将吴道子的画列为“神品上”,王维画列为“妙品上”(《唐朝名画录》),朱氏以为王不及吴。宋邵博评吴道子为“画圣”(《邵氏闻见后录》)。东坡却特别推崇王维,这种艺术见解,有人不以为然。他的弟弟苏辙在和诗中便说王、吴两人“各自胜绝无彼此”,纪昀说:“摩诘、道子画品,未易低昂。”(《批点苏文忠公集》)但也有人支持苏轼的观点,如明代董其昌以为东坡此论是“知言”(《画禅室随笔》)。王文诰说苏轼对于摩诘“不但咏之、论之,并已摹之、绘之。”(《苏文忠公诗集编注集成》)苏轼为什么特别推崇摩诘呢?这要从宋代诗画艺术融通的总趋向中去寻找答案。宋代,是我国艺术史上诗与画大融通的时代,当代文艺界的诗人和画家,非常重视探讨诗画艺术的关系。黄庭坚《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李侯(公麟)有句不肯吐,淡墨写作无声诗。”张舜民《跋百之诗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孔武仲《东坡居士画怪石赋》:“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由此可见,苏轼的“诗画本一律”的美学思想,正是反映了宋代的时代风尚。也就是他,首先提出了“味摩诘之诗,诗中之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的艺术见解,他的美学思想与异代的王维息息相通。知道了这个道理,也就容易理解他对王维绘画艺术特别加以推崇的真正原因。 王维吴道子画 王维吴道子画宋苏轼的七言古诗,《凤翔八观》之三。凤翔的普门寺与开元寺,北宋时尚留有*王维、*吴道子的真迹。苏轼认为: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然后分别描叙了两人绘画的特点: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王维的画在开元寺东塔壁上: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如其诗清且敦。”论者评王维的画时,说其“笔迹劲爽”,“笔意清润”,多田园之趣。“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 一一皆可寻其源”。风格含蓄深远,“摩诘得之于象外”,正说明了其画中有诗的特点。诗人说: “吾观二子皆神俊”,但对王维似乎又偏爱一些。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对吴道子、王维两位画家的风格特点写得恰如其分。 ☚ 诅楚文 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 ☛ 王维吴道子画 王维吴道子画宋苏轼的七言古诗,《凤翔八观》之三。凤翔的普门寺与开元寺,北宋时尚留有*王维、*吴道子的真迹。苏轼认为: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然后分别描叙了两人绘画的特点: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王维的画在开元寺东塔壁上: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如其诗清且敦。”论者评王维的画时,说其“笔迹劲爽”,“笔意清润”,多田园之趣。“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 一一皆可寻其源”。风格含蓄深远,“摩诘得之于象外”,正说明了其画中有诗的特点。诗人说: “吾观二子皆神俊”,但对王维似乎又偏爱一些。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对吴道子、王维两位画家的风格特点写得恰如其分。 ☚ 诅楚文 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