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主要疫病及寄生虫病防治
4. 主要疫病及寄生虫病防治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及业务部门,坚持贯彻“预防为主”及有关兽医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开展了对各种畜禽传染病的防治及寄生虫病的普查普治。经过4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全省发病和死亡率大大降低,有效地保护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猪的疫病。猪瘟、猪丹毒、猪肺疫是流行最广、危害最重的生猪疫病。经过长期连年不断的预防注射,发病死亡率明显减少。1989年,全省猪瘟发病率仅为十万分之四; 猪丹毒、猪肺疫的发病率均在万分之三左右。
大牲畜疫病。炭疽病、牛气肿疽、结核病、布氏杆菌病、马传染性贫血、马鼻疽、马腺疫等,一度危害较重。牛结核、布氏杆菌病在50年代各地奶牛场中比较严重。1984年起,每年坚持对牛结核、布氏杆菌病进行两次检疫,并更新牛群,已得到控制。马传染性贫血1977年开始实行预防注射,1987年疫情得到控制,1994年基本消灭。耕牛血吸虫病,曾流行45个县,从50年代开始,连续查治40多年,阳性病牛大为下降。至1995年,全省有42个县多年未查出阳性病牛。
家禽疫病。危害家禽严重的疫病主要是鸡新城疫、禽霍乱、鸡白痢,以及鸭瘟、小鹅瘟等。鸡新城疫全省都有发生,经大力防治,60年代疫情有所控制。禽霍乱对养禽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经采取防治措施,疫势已有所减弱。鸭瘟和小鹅瘟,60年代初期在全省广泛流行,通过预防注射等措施,发病逐年减少。
家兔疫病。家兔严重的传染病主要是兔巴氏杆菌病和兔瘟。兔巴氏杆菌病在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广泛流行,经采取防治措施,发病率逐年下降,但尚未完全控制。兔瘟自1984年开始发现,一度使养兔业造成严重损失,1985年开始普遍预防注射,已被基本控制。
羊的疫病。羊的传染病大批流行情况尚不多见。羊寄生虫病主要是多头蚴病及疥癣等危害较重。羊多头蚴病,70年代,海安、如东一带发病率高达10%以上。80年代后期,此病有所控制,呈零星散发。羊疥癣病严重的地区发病率约在7%左右,80年代后发病率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