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繁种基地
(1)特约繁种基地。特约繁种基地是省、地(市)、县种子部门以特约形式在社 (乡)、队 (村、户)建立的繁种基地,是杂交种和常规作物新品种的主要种源。50年代重点建立棉花、小麦、马铃薯特约繁种基地,繁殖斯字棉、男爵马铃薯和小麦新品种,面积较小。60年代特约繁种基地发展,主要繁制玉米、高粱杂交种和小麦、棉花新品种。70年代后特约繁种成为种子部门良种经营和统一供种的主要来源。
棉花特约繁种基地 (通称棉花良种繁殖区)。棉花良种繁殖区由同级农业行政部门管理,一般是在良棉体系配套县 (指原种场、良棉厂、特约队配套),选择交通方便,有植棉基础,土地连片成方的社(乡)、队(村)建立,种子棉由本县良棉厂收购、加工、保种。60—70年代全省每年设良繁区10~13个,面积1.33万~2.0万公顷,产种4 000吨左右,占全省棉田需种量的10%~19%。80年代全省每年设良繁区30~40个,面积2.67万~3.33万公顷,产种2万吨左右,基本满足全省生产需要。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全省每年设良繁区43~47个,面积4.67万~5.33万公顷,产种3万吨左右,种子自足有余。1992年后,由于棉花生产滑坡,良繁区面积急剧下降,到1996年良繁区面积不足3.33万公顷,产种1.6万吨,再度出现缺种局面。
玉米特约制种基地。60年代初开始建立玉米特约制种基地。1964年乐亭县在大队、生产队配制农大4号玉米双交种,很快在全区形成专区抓自交系保纯,县配制单交种,特约队制双交种的制种程序在全省推广。到1969年全省特约玉米制种面积达0.77万公顷。70年代推广赞皇县经验,改以生产队为单位分散制种为以大队或公社为单位集中连片制种。1977年全省玉米连片制种3.8万公顷,占制种总面积的77%,连片制种比分散制种种子纯度提高2.9个百分点。80年代玉米制种向建设大中型基地、实行专业化生产方向发展。1983年,承德地区发挥隔离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制种产量高的优势,建立大型玉米制种基地0.85万公顷,其中平泉县0.35万公顷。1984年后,本着发挥优势、区域化生产的原则,玉米制种打破行政区划界线,逐步建立起冀北 ( “长城”制种基地)、冀中 (“太行”制种基地)、冀南 (涉县、武安制种基地)三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1984—1996年河北省每年建玉米特约制种基地4~4.7万公顷,产种10万~14万吨,除满足本省生产用种外,每年支援外省、市玉米杂交种2万~3万吨。
小麦特约繁种基地。小麦特约繁种基地主要建在中南部集中产麦县条件较好的社 (乡)、队 (村、户),通过科学管理和严密的防杂保纯措施繁殖原种和新品种,用以定期更新更换大田生产用种。七八十年代全省每年建小麦繁种基地2万~3.3万公顷,产种6万~10万吨。90年代后,随着统一供种的发展,小麦繁种基地增加到6.67万公顷左右。1996年全省建小麦特约繁种基地6.4万公顷,产种30万吨,基本满足统一供种的需要。
70年代后,河北省每年还建立0.13万~0.2万公顷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0.1万~0.13万公顷花生繁种基地,0.03万 ~0.05万公顷谷子繁种基地和一定面积的小宗作物繁种基地。
70—80年代,河北省每年建主要作物县以上特约繁种基地6.67万~10万公顷,90年代后突破13.33万公顷。1996年特约繁种基地面积14.6万公顷,产种43.8万吨,分别比1988年增加35.4%和62.5%。
(2)公社良种场、大队农事场。50—70年代,作为公社、大队两级的繁种基地——公社良种场、大队农事场曾一度在河北兴起,并在当时农业生产上发挥过作用。
1954年定县韩家洼联村合作社,利用部队营房旧址办试验场繁育优种,是河北省第一个社办良种场。1965年秦皇岛市拨道洼公社将北戴河车间大队改为公社良种场,有耕地33公顷,开展育种、提纯、品种试验等农业技术研究。1977年全省有公社良种场2 315个,占公社总数的64%,有土地3.03万公顷,当年繁种5.65万吨。进入80年代,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公社良种场急剧减少,1984年撤社建乡,公社良种场随之解体。
大队农事场 (通称 “小农场”)是在种子田的基础上于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1957年秦皇岛市牛头崖公社枣园大队建立农事试验场,当年解决了多穗高粱缺苗减产的技术难题,全社127公顷多穗高粱亩产达360千克。1964年文安县大柳河公社富各庄大队建立大队农事场,翌年基本实现大队优种化。1977年全省大队农事场发展到33 135个,占大队总数的66.3%,有土地12.63万公顷,繁种10.12万吨,相当同年地、县良种场产种量的14倍。随着种子生产专业化的发展和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推行,1978年后大队农事场逐年减少,到1984年全部撤销。
(3)种子南繁。河北省从1965年开始到海南岛及广西、云南部分县加代繁育种子 (通称 “南繁”),当年在海南岛配制高粱杂交种26.67公顷。以后南繁面积逐年增加,到1971年增加到2 724公顷。1972年后贯彻国务院关于 “南繁种子原则上只限于科研项目,各地配制供生产用的玉米、高粱杂交种,一般的应就地配制,就地推广” 的指示,南繁面积逐年下降。1973—1977年每年南繁267~333公顷,1978—1984年减少到67~100公顷,1985年后每年不足67公顷。1965—1996年 (缺1994年),河北省累计南繁面积6 457公顷,产种5 172吨,平均亩产53.4千克。
1965—1972年,南繁项目以配制杂交种和繁殖亲本种子为主。1973—1996年以繁育科研材料、稀有珍贵品种和新品种加代繁殖为主。1965—1977年,南繁工作由南繁领导小组负责,个别年份繁种面积小,由省农业厅或省种子公司委托地 (市)、县代管。1978年建立南繁指挥部,全面负责安排繁种地点,落实繁种任务,分配专用物资,办理种子调运手续,协调与当地关系等事宜。
(4)外贸制种。河北省首批打入国际市场的种子是蔬菜种子。1982年河北省开始承接外商制种任务,但规模较小,出口量较少。1982—1988年的7年中,共为美国、日本等外商繁制番茄、辣椒、毛豆、萝卜种子25.26公顷,产种7 423.9千克,其中出口1747.9千克。90年代随着外事交往增多,外贸制种有较大发展。1989—1996年与1982—1988年比较,外商增加7个国家,繁制品种增加4个,制种面积增加6.9倍,种子出口增加18.5倍。1982—1996年的15年中,河北省累计外贸制种面积255.85公顷,产种47941.8千克,其中出口40618.7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