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渔业技术推广
首先是海水养殖技术。1949—1957年,广西海水养殖基础设施基本空白,技术上采用投石、插竹养蚝和鱼塭养殖。1958—1978年,广西海水养殖技术有较大的发展。
❶牡蛎养殖。1970年开始推广使用水泥棒采苗养殖近江牡蛎。这套技术包括场地选择、附着器制作、采苗、养成、收获等5个环节。每公顷产3—6吨,比地滩养殖产量高4—5倍。关键技术是采苗,采苗季节为农历5月初5后,每公顷投水泥棒附着器30万支左右。养殖区每公顷插3万支附着棒。1973—1985年,平均年产量为301.8吨。1977年456.2吨,1985年全广西推广水泥棒养殖牡蛎911.5公顷,产量433.8吨。1993年推广面积5490公顷,产量10 090吨。广西沿海的钦州、北海、防城等3个地、市全面推广使用这种技术养殖大蚝。1992年开始试用吊养方法养殖牡蛎,1993年养殖0.16公顷,平均每公顷30—37.5吨。养殖时间为1.5年,比插滩养殖缩短一年时间;
❷珍珠养殖。广西从1958年开始采用人工养殖海水珍珠,当年4—10月,人工试插珠贝1 852只,保核率从7%升到70%,技术操作是先核后片和滚珠推片。1977年推广使用PVP和ATP活化剂处理小片植核,加速珍珠层的形成。使育珠期由2—2.5年缩短到1—1.5年,成活率由30%—40%,提高到50%—60%。一般每万只插核贝收珠3—4公斤。珍珠贝育苗技术于1966年取得成功,到1978年育苗水体达468立方米,产幼贝717万只,1986年育苗水体增加到1 413立方米,生产幼贝5 767万只,平均每立方米水体4万只,最高15万只。1993年育苗水体6 150立方米,生产幼贝2亿只。插核和珍珠育苗技术的应用推广普及,使沿海珍珠养殖由原来只有4个国营场发展到1993年有国有、集体和个体养殖场共935个,产珠量成百倍增长。1993年全自治区养珍珠面积1 041公顷,产珠4.82吨。
其次是淡水养殖技术。池塘养鱼技术方面:
❶放养大规格鱼种,改放当年夏花为放养一冬以上的鱼种。鱼种规格,中上层鱼类(链、镛、鲩鱼等)体长12厘米以上,底层鱼(鲮、鲤、鲫等)体长5厘米以上;
❷改“疏鱼密竹”的疏放粗养为合理混养,增加底层鱼类的放养。因地制宜使用八字综合养鱼法:水、种、混、密、饵、轮、防、管。水是指良好的水质;种是指大规格及优良鱼种;混是指多品种的合理混养;密是指合理的密放;饵是指充足饵料的投放;轮是指轮捕轮放;防是防治鱼病;管是日常管理工作;
❸改造旧鱼塘,简称“四改”,包括浅改深,要求1.5—2.5米深;瘦改肥,水的透明度在25—30; 小改大,每张塘要求在0.3—0.6公顷,东西长、南北宽;漏水改保水;
❹使用化肥和配合颗粒饲料。水质未达标准的池塘,每年4—10月,每隔7—10天施一次化肥,每次每公顷(水深按1米计)施碳铵52.5—60公斤和过磷酸钙22.5—30公斤。颗粒饲料的投喂,依据池塘吃食性鱼类的多少而定,每天的投喂量为鱼体重量的3%—6%;
❺综合防治草鱼三病,即烂鳃、赤皮和肠炎病。广西池塘养鱼1993年养殖面积4.56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2.93吨,部分高的达15吨。
水库养鱼技术: 直接法,即在水库中直接投放鱼种。鱼种的投放要根据水库水质和产量要求而定。分别有自育鱼种如主养鲢、鳙鱼,规格每尾在15厘米以上,每年每亩投放50—100尾。效益比较可观。中型水库每公顷产450—525公斤,小型水库平均亩产750—1 350公斤。
网箱养鱼技术。广西使用网箱养鱼始于1978年,发展较快,至1993年广西推广网箱养鱼面积达23万平方米。
❶网箱结构,以材料划分有聚乙烯网箱、金属网箱和竹子网箱,形状有长方形、正方形两种,规格分为4×7、4×5、5×5、6×4米几种,使用较多的是前三种;
❷养殖鱼类品种,主要以草鱼为主,也有以罗非鱼为主的两大种类,配养其他鱼类;
❸技术使用和效果,广西使用网箱养鱼以草鱼为主的占90%以上,余下的以罗非鱼为主。1993年全广西网箱养鱼,饲养草鱼为主的每平方米15—20公斤,以罗非鱼为主的每平方米30—40公斤,高达50多公斤。盈利一般每平方米为100元以上。
稻田养鱼技术。广西的稻田养鱼从50年代至70年代末,均用传统的方式。进入90年代,普遍使用垄稻沟鱼的新技术。使用垄稻沟鱼新技术后,每公顷产鱼375—750公斤,稻谷增产5%—15%。1993年广西稻田养鱼面积为4.75万公顷,总产鱼8 821吨,平均每公顷产鱼186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