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曲折发展阶段 2.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7年这个时期的林业建设经历了“大跃进”、三年经济困难和国民经济调整,以及“文化大革命”等阶段,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 既有成绩, 也有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1958—1959年,林业建设有个高潮。这表现在: ❶国营林场得到较大发展,到1959年,全省建立了143个国营林场,加强了对森林的经营和保护。社队林场也有所发展; ❷林区开发建设得到加强。1958年, 白龙江林区正式大量采伐,林区制材工业开始起步; ❸林业科研及林业高等教育提上日程。1958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内设立了林业科学研究所,在甘肃农业大学内设林学系。从1949—1958年10年间,全省年均造林约1万公顷, 其中国营707公顷。但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倾思潮对林业建设的干扰破坏也十分严重,由乱砍滥伐引起了林木大破坏。其原因有三: ❶各地大炼钢铁、大办社队食堂、大修水利等砍伐了大量林木; ❷木材生产中高指标、瞎指挥;造成乱砍滥伐,集中过量采伐; ❸困难时期毁林开荒,生产救灾,也毁坏不少林木。此外,“共产风”、“一平二调”风造成树权、林权不清,林木、林地所有制混乱,也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60年代初,中央对林业建设方针政策又进行了调整。随后,全省林业建设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而得到发展。 ❶在管理机构上,甘肃省成立了厅局级的林业局,地、州、市设立了相应的林业管理机构; ❷进一步加强了对天然林的经营管理。为此,成立了祁连山、子午岭两个林业局,西秦岭、康南等8个林业总场,形成了比较符合全省实际情况的地县国营林场管理体制; ❸为使林业科研与林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探索不同类型的林业建设途径, 还成立了以综合培育次生林为主的小陇山林业实验总场, 与原来成立的民勤沙井子防沙林实验场、定西口林业实验场等一起形成了一批林业试验基地; ❹在造林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全省成立了70个造林林场,在河西开展了机械化造林。1963年以后,各地开展了清理林权、山权和树权工作,落实“谁种谁有”政策,调动了群众造林积极性。同时,大力发展社队集体林场, 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的群众性造林专业队伍。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林业建设一度受到挫折,特别是前期影响严重。各极林业行政、事业单位被撤销、合并,一大批林业干部被下放改行;林业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被废弃;林木遭到严重破坏。据1978年清查,全省遭到严重破坏的森林面积达29.9万公顷,占天然林面积的17.4%。全省所有林业中等专业学校被撤销,教师全部改行,校舍被占用。林业高等教育、林业科研及勘察设计工作也全面停顿。70年代初,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植树造林、四旁绿化,特别是防护林建设仍然引起了重视。社队集体林场陆续发展到15 000多个,1975年达24 287个。农田林网和荒山造林速度逐年加快, 造林面积年均达到6.7万公顷。1971年,中共甘肃省委提出建设华家岭林带的任务, 随后在华家岭开展了植树造林大会战; 到1985年,全林带共造林5 133公顷,为中部半干旱地区大面积荒山绿化树立了样板。当时涌现的先进典型还有河西以张掖、临泽、高台3县为代表的农田林网建设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康乐县,1978年林业部在张掖召开全国灌区农田林网现场经验交流会,肯定了甘肃省河西灌区农田林网建设的成就与经验。康乐县从1970年大抓植树造林,到1973年全县实现了大队林场化,累计造林1万公顷,相当于1949—1970年造林总和的1.5倍,四旁植树200多万株,修反坡梯田等水保工程0.6万多公顷。将造林种草与治害治沟相结合,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1.初创阶段 3.振兴阶段 ☛
2.曲折发展阶段 2.曲折发展阶段1963年,省上恢复了水土保持委员会,乐都县成立了山区建设指挥部,并在共和乡增设一个水土保持中心试验站,恢复和加强了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的干扰,水土保持机构几经调整、合并、撤销,人员下放、调离,资料失散,工作开展处于搞搞停停、忽高忽低状况。1970年北方农业会议后,在“农业学大寨”的推动下,全省水土保持工作高潮再次兴起。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全面发展。这一时期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是:60年代以造林、培地埂、修水窖为主;70年代,以川水地区平整土地,治河造田为主,局部浅山地方修梯田,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平方公里,速度缓慢。 ☚ 1.起步阶段 3.稳步发展阶段 ☛
2.曲折发展阶段 2.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8年1958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成都会议提出的 《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意见》规定, 省人民委员会农具改良领导小组决定, 县县建立拖拉机站, 县县兴办农业机械厂, 生产与维修农机具。同年3月25日, 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江西自制拖拉机。省长邵式平亲自组织省、市有关单位研讨。经过江西机械厂等部门一个月的努力, 试制出我国第一台水田型轮式拖拉机, 取名为八一牌万能拖拉机 (后更名为丰收-27型), 成为国内水田拖拉机的主要机型。江西机械厂因试制拖拉机成功, 当年即改名为江西拖拉机制造厂。 1959年10月, 在农业机械工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机厅 (局) 长会议上, 江西被确定为全国农业机械工业建设的重点发展省 (区) 之一。12月24日,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 正式成立江西省农业机械工业厅, 其主要职责是加强对全省农业机械工业统一领导和管理。同年, 江西农机工业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 297万元, 比1958年增长86.74%, 比1957年增长11倍。省农机工业厅成立后, 加快了对南方水田机械化农机具适应性的研究, 继而成立了水稻机械研究所和农业机械试验站, 开展对拖拉机、内燃机、耕作机械、插秧机械、畜牧机械、排灌机械等机具的配套成套的研制。但是, 在此期间, 由于受 “左” 的思想影响, 也出现了不顾客观条件, 盲目建厂、盲目生产的情况, 使农机产品质量不过关, 如1960年组织大造插秧机10万台, 造成500万元的经济损失。 1961年, 通过贯彻中央关于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和 《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后, 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农机企业, 实行了关、停、并、转。到1962年底, 全省农机工业系统全民所有制企业, 由1960年101个精简为91个, 减少9.9%; 职工由1960年的26 213人, 减少到13 840人, 减少47.18%。为了理顺农机管理体制, 1963年,省委决定, 全省县属农机修造厂全部划归农业系统归口管理。省机械工业系统农机制造企业仅保留8个,职工人数为2 950人, 从而使农机工业建设, 由追求高速度向讲求实际效益性转变, 把以 “拖拉机为纲”转为 “小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第一, 配套和维修第一, 质量第一”。在此期间, 农机工业投入也作了大的调减, 基本建设投资从1958—1960年的6 130万元, 调整为1963—1965年的44万元。江西拖拉机制造厂建设规模, 由原规划年产万台丰收-27型拖拉机,调整为年产2 500台, 生产速度急剧下降。 1970年, 全省提出大搞汽车、拖拉机会战, 工业上提出大搞 “两个突破”运动, 企业重复布点, 产品重复生产, 违反科学管理, 不讲经济效益, 造成很大浪费, 后遗症严重; 更重要的是, 国家安排重点建设项目, 江西拖拉机制造厂年产万台能力不能按期建成, 错失了江西手扶拖拉机厂建设良机, 又一次使江西农机工业建设计划往后拖延, 与沿海地区农机工业建设差距拉大。 1973年, 省革委会为了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速度, 批转了省机械工业局 《关于机械工业调整意见》,提出: “主机要集中, 配套要定点, 零部件要扩散,工艺要协作” 等原则, 对农机工业予以调整。在这一精神指导下, 江西农机工业开始有步骤地进行调整,拖拉机制造厂由当时的3个, 调整为2个, 即一大一小 (江西拖拉机制造厂、江西手扶拖拉机厂), 动力机厂由18个调整为10个, 拖内配件厂由13个变为7个, 原则上每个县 (市) 保留1个农机修造厂。从此, 江西农机工业开始走上了正常发展轨道。到1978年, 全省机械工业系统中, 农机企业为72个, 拥有职工41 725人, 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 838人, 固定资产原值32 805万元, 完成工业总产值 (1970年不变价) 28 560万元, 实现利润2 316万元, 分别占全省机械工业系统工业总产值的34%,利润38.4%,创历史最好水平。 ☚ 1.创业起步阶段 3.调整充实提高阶段 ☛
2.曲折发展阶段 2.曲折发展阶段1966—1978年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干线公路建设带来很大的挫折;但是,江西人民希望改变乡村交通闭塞的心情十分迫切,县、乡公路建设未有停止。60年代,围绕建设“小三线”和“备战、备荒、为人民”方针,修建战备公路。70年代“农业学大寨”,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各地又一次掀起修筑县、乡公路高潮。至1978年,县、乡公路已经达到19 966公里。县、乡公路分为省管和地、县管养两部分。1978年,地、县养公路11 781公里。这个时期,交通运输部门深入农村的客运班次逐年增加。1978年,全省新开客运班次553个,其中县、社(乡)客班529个,占新开班次的95.7%。省汽车运输局1966—1978年运输农业物资(粮、棉、农副产品)955.5万吨。 ☚ 1.初步发展阶段 3.快速发展阶段 ☛ 000315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