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色目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色目人 元朝法定的民族等级之一。元朝统治者为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地位和对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推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蒙古、色目和汉人、南人四等。“色目”一词源于唐代,意为“各色各目”,元人使用“色目人”之名,就是指其种类繁多。具体讲,是对除蒙古以外的西北各族、西域至欧洲各族人的概称。常见于元人记载的色目人有唐兀、乃蛮、汪古、回回、畏兀儿、康里、钦察、阿速、哈剌鲁、吐蕃等。色目人在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大量进入汉族居住地位,他们受到元朝的重视,待遇仅次于蒙古人。色目上层人物在元朝各级政府机构中占有一定地位,他们可以担任汉族官员不能担任的职务,如地方政府的达鲁花赤,一般为蒙古人担任,汉人任总管,色目人任同知,以便互相监督。在科举考试和入仕方面,色目人享受的优遇几乎与蒙古人相同。色目人犯重刑,与蒙古人一样由大宗正府处理。但是,元朝给予色目人优遇的只限于其上层人物,广大的下层劳动人民处于无权地位,有不少贫苦的色目人沦为奴婢。色目人进出汉族地区,对促进汉族与西北各族之间以及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一些久居汉族地区的色目人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有的为汉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色目人元代对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欧洲来华各族人的统称。意为各色名目。包括唐兀、乃蛮、汪古、回回、畏兀儿、康里、钦察、阿速、哈剌鲁、吐蕃等。元代色目人政治待遇高于汉人、南人,低于蒙古人,在科举考试中享有优遇,与蒙古人为一榜。 色目人元时西域各民族的通称。元朝承金朝民族分等之制, 将治下人民大体按征服的先后,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据《辍耕录》,色目人有三十一种,包括哈剌鲁、钦察、唐兀、阿速、秃八、康里、畏兀儿、回回、乃蛮、阿儿浑、撒耳柯思、斡罗思、汪古、甘木里、怯失迷儿等。在选官、科举、法律上享受仅次于蒙古人和优于汉人与南人的待遇。“色目”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意为“各色名目”。姓氏冷僻者,唐时亦有“色目人”之称。 色目人 色目人元朝对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欧洲来华各族人的概称,简称色目。“色目” 一词源于前代,意为各色名目。常见于元代记载的色目人,有唐兀、乃蛮、汪古、回回、畏兀儿、康里、钦察、阿速、哈刺鲁、吐蕃等等。其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而高于汉人、南人。 ☚ 回回 哈拉回 ☛ 色目人 色目人唐代对外籍人登科第者的称呼。钱易《南部新书》: “大中(847—859 )以来,礼部放榜,岁取三二人姓氏稀僻者,谓之色目人,亦谓曰榜花。” ☚ 敦煌家教 宋代地方学制 ☛ 色目人元代统治者为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而划分的四等人中的第二等。即包括西夏、回回、西域各族以及留居中国的一部分欧州人。色目人的地位低于蒙古人而高于汉人和南人。参见“元代四等级制”。 色目人se mu ren【历史】(used by rulers of the Yuan Dynasty to refer to) tribes residing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色目人元朝划分的四种民族等级之一。此词源于唐代,意为“各色各目”、“诸色名目”、“种类”等,有时亦指“姓氏稀僻者”。元代成为对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欧洲来华各族人的统称。元朝承金朝民族分等之制,将治下臣民大体按征服先后,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用此词作为民族等级之一的专称,大约始于大德年间(1297—1307)。所指种类众多,《辍耕录》谓有31种,主要包括哈剌鲁、钦察、唐兀、阿速、秃八、康里、畏兀儿、回回、乃蛮、阿儿浑、撒耳柯思、斡罗思、汪古、甘木里、怯失迷儿等。在选官、科举、法律上享受的待遇仅次于蒙古人,优于汉人与南人。元代色目人东来后,大多定居于中原各地,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与汉人及其他民族逐渐融合而形成回族。 色目人色目,意为各种各样。元朝将统治下的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级,色目人是第二等人。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色目人包括有三十一种,主要是西域各族和西夏人。在蒙、元政权扩展过程中,他们纷纷东来为其效力,因而得到蒙、元最高统治者信任,在政治、经济、法律上获得不少特权和重要职位,是元朝统治者的得力支柱。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