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期短缺阶段: 农民生活质量很低
从1954—1978年,农民恩格尔系数始终在60%~70%之间徘徊。1978年为65.6%,仅比1954年低3.1个百分点。根据中国国情,恩格尔系数划分贫困与富裕的档次,59%以上为贫困,表明河北省农民在这一时期生活还处于贫困阶段。
(1)各项生活消费长期短缺,波动较大。在1978年以前的29年间,农村经济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波折,致使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缓慢。新中国成立初期,从1949—1957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农民生活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使农民生活有了基本保障;1958—1961年,由于受 “大跃进” 和 “人民公社” 的影响,加上自然灾害,农业严重减产,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农民的基本生活消费品严重短缺; 1961—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农民生活重新得到改善。然而,1966—1976年,受 “文化大革命”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65年的87.8元下降到1977年的83.14元,11年间收入不但未增长反而减少了4.66元。生活消费支出由1965年的76.50元下降为1977年的69.26元,减少14.24元。1954—1978年的24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2.22元上升到114.06元,平均每年仅增加2.14元,年均递增2.5%;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56.86元上升到95.02元,年均仅增加1.59元,年均递增2.2%。
(2)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比重虽然较高,但质量低、营养不足。改革前的1978年,农民日摄入热量为7 762千焦,比我国农民适宜热量摄入量10 032千焦低2 270千焦。其中,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的热量占总热量的比重一直高居97.1%; 来源于动物性食物的热量只占2.9%; 蛋白质摄入量为53.1克; 脂肪摄入量为28.3克,与合理标准对照差距较大。从食品支出上看,1978年人均支出仅62.97元,每人每月仅5.25元,与1954年相比,24年间年均仅增加1.99元。
(3)衣着消费以棉布为主,辅以少量的化纤布。到1978年,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13.95元,仅比1954年增加7.49元,年均增加不足0.3元。
(4)住房条件较差。1978年人均用于住房的支出仅为2.77元,比1963年的水平还低近50%。人均住房面积仅有8.82平方米。
(5)自行车、缝纫机、钟表、收音机 “四大件”,在当时只有极少数农户拥有,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