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接管改造时期(1949—1952年)
1949年9月青海省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处接管了旧的教育行政机构, 军事代表接办了省会西宁的各中等学校。 1950年, 青海省文教厅根据新中国建国时期的教育方针,建立了教导合一的教育教学制度。 对中等学校和部分小学进行了调整, 在乡村实行 “民办公助” 的方针,将全省私立小学全部改为公立小学, 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 实行向工农 (牧) 开门的办学方针, 为保证工农 (牧) 子女优先入学, 1950年 《青海文化教育工作计划》 中明确规定 “各阶层子弟均有入学机会, 但必须着重扶植各民族工农及其他贫寒子弟入学”。 按此规定, 采取了免验文凭, 放宽年龄限制和考试标准,增加人民助学金, 设置贫寒学生补助金等措施, 给工农子弟入学提供便利。
在此期间, 还大力开展工农业余教育和群众性扫除文盲工作。 全省城镇、农村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识字速成班、夜校。 同时通过举办冬学, 开展农民业余教育, 到1953年底, 已有59万多人参加了学习, 大批职工和农民摘掉了文盲帽子。 为提高民族干部的文化水平, 成立了民族干部训练班, 设置了民族师范学校, 到1952年共培养民族干部和教师360名。
此时的教育事业随着政权的建立和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 为新政府培养了一批有文化的农村干部和能写会算、会经营的农民, 推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1952年底, 全省有小学1 065所, 在校学生8.81万人, 比1949年增加近1.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