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1. 大理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1. 大理市 1. 大理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洱海西南岸。居有白、汉、回、彝等民族。西汉元封二年(前109),于叶榆泽西北岸设叶榆县(今洱海西北岸喜洲),至南朝梁大宝(550)后废,城址今已湮没。隋唐之际,洱海西岸之太和(大理旧城南)、大厘(大理旧城北喜洲)、阳苴𪡊城(大理旧城西)本皆洱河蛮所居之地。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南诏(蒙舍诏)首领皮逻阁逐洱河蛮,取太和城,次年统一云南六诏,唐玄宗封之为云南王,赐名蒙归义,开元二十七年自巍山迁都太和城(一作大和城),并筑龙尾关,至大历十四年(779)异牟寻迁都阳苴𪡊城(一作羊苴𪡊城),为南诏国都凡四十年。城至元初仍在,郭松年《大理行记》曾言“太和周回十有余里”。 后渐废。 阳苴𪡊城,开元末南诏王阁逻凤名之曰“大理城”,又名“紫城”,周围十五里。唐代樊绰《蛮志》(《蛮书》)称为“南诏大衙”,“重屋制如蛛网,架空无柱”,言之甚详。唐大中十年(856),南诏王丰祐于城郊玉局峰下建五华楼,高百丈,可居万人。忽必烈征大理时曾驻兵于此。唐天复二年(902),郑买嗣灭南诏,建大长和政权。五代后唐天成三年(928),杨干贞灭大长和国,拥赵善政建大天兴国,后又废赵自立,改国号大义宁。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都城仍称大理。宋绍圣元年(1094)高昇泰代立,号大中国。绍圣三年,段氏复起,号后理国。前后共传二十三王。宋曾封其王为大理王。其时大理城规模较小,周围仅四、五里。宋宝祐元年(1253)、元宪宗三年,忽必烈率兵灭大理,城亦被毁,后重建。至元七年(1270)为大理路军民总管府,二十六年置太和县。《马可·波罗行记》称其为哈剌章,为一大城。明洪武十五年(1382),于阳苴𪡊城东修筑新城,即今之大理古城,为大理府治及太和县治,周围12里,城垣原高约8米,厚约7米,为滇西北重镇。徐霞客曾来游,言及榆城有观音街子之聚(即“三月街”),其来甚久,结棚为市,十三省物无不至,男女杂沓,交臂不辨。清代亦为府、县治。咸丰六年(1856),杜文秀回民起义设帅府于此。1913年废府改大理县。1951年析大理、凤仪县地置下关市(今大理市,洱海南岸),1960年改大理市,1962年复改下关市,1983年与大理县合并为大理市。属低纬高原型亚热带气候,海拔1976米,年均气温15.1℃,干湿两季分明,一月均温8.7℃,七月均温20.1℃,冬季日温差大,常有西南大风,以高风著称。明代已以风、花、雪、月四景言其胜,有“风花雪月大理城”之语。《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榆城有风、花、雪、月四大景”,并自注云:“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包括银苍玉洱和鸡足山的大理风景名胜区已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市区风景秀丽,“水绕青山山绕城”,“山色四时环翠屏”,有苍山、洱海、蝴蝶泉、崇圣寺三塔、太和城遗址、南诏德化碑等名胜古迹。其中崇圣寺三塔、太和城遗址及南诏德化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唐以来,历代皆有旅游大理诗文,以明诗人杨慎所作最多亦最佳,其《游点苍山记》述大理胜概云:“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以为“向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大理是鲜花的世界,杜鹃花、报春花、茶花盛开在苍山下洱海边,尤以茶花最多,有40多个品种,为全国之冠,有“云南茶花甲天下”之誉。寻常百姓家亦喜种植茶花,自古即有“家家流水,户户茶花”的佳话。大理是大理石的产地,以大理石制作的旅游工艺品甚多。其他旅游工艺品有下关羽毛画、大理草编、云木家具、剑川木雕、扎染布等。旅游节庆集会活动有朝花节、三月街、渔潭会、耍海节、火把节、绕三灵等。旅游美食品有大理雪梨、大理沙锅鱼、弥渡卷蹄和大理雪茶、下关沱茶等。旅游交通以公路最为方便,可达省内外和缅甸。 ☚ 二、大理、楚雄旅游区 2. 大理风景名胜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