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畜驮、马车为主的民间运输阶段
因自然环境和历史原因,新中国建立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青海民间交通运输,农业区多用畜力车载,牧业区则依赖驮畜。据调查,1950年全省有各种畜力车8 668辆,各类驮畜963 169头(匹、峰)。1952年,成立了省联运公司,当年完成货运量12787吨,周转量1 251 490吨公里。1953年,省联运公司撤销,民间运输业务并入省运输公司群运科,纳入计划管理。当年完成运量188 001吨,周转量15 877 144吨公里,比上年同期提高2.83倍和5.76倍,超过同年汽车货运量的2.4倍,占周转量的90%。
1956年后,柴达木盆地资源勘探开发工作全面展开,社会运量骤增,省成立了群众运输管理处,湟源、大通、互助、湟中、乐都、循化、民和等县和西宁市建立群众运输管理站,继后化隆、贵德、门源等县也建立了群运站,形成了从点到线,沟通城乡的畜力运输网络。全省有各类畜力车38 491辆,驮畜38 628头(峰)。常年参加社会运输的农业社畜力车9 000辆,驮畜2 500头(峰)。同期,牧业区的畜力运输也得到相应发展,特别是海西州的畜力运输成为当时“交通先行官的尖兵”,支援青藏公路的修建运输,为“盆地开拓者”储运粮食、煤、草料等物资,或随各勘探队运输等。其他各州也组织了畜力运输,1957年,玉树州组织驮牛61 873头,完成货运量77 341吨;果洛州完成货运量1 800吨,黄南州几年内完成货运量24 420吨。
1958年,省和各地都建立起运输生产指挥部或运输办公室,发动群众参加运输,以军事化组织民间运输,通过人民公社组织了各类畜力车38 491辆,人力架子车41 830辆,各类驮畜2 611 725头(匹、峰),完成短途物资运量128万吨,相当于当年社会总运量的45%。1959年,全省组建社队专业运输队317个,1960年增加到415个。1958—1960年3年中,全省民间运输共完成货运量955万吨,周转量10 399万吨公里,为全省公路货运总量的一半。由于运输任务繁重,公路技术状况差,造成牲畜大量死亡,车辆损坏,给群众运输业造成很大损失。1962年全省民间货运量下降到27万吨,周转量259万吨公里。
1961年12月和1962年4月,省人委分别下发了《关于积极恢复民间运输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民间运输的指示》。民间运输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至1965年,全省民间运输量达到113万吨,接近1958年的货运量水平。“文化大革命”中,管理部门处于瘫痪状态,专业运输队伍松散解体,畜力运输又进入低谷。1966—1970年5年间,全省民间畜力运输量958万吨,周转量5 036万吨公里。1970年后,随着农村拖拉机拥有量的大幅度增长,并逐步进入运输市场,取代了历来畜力运输为短途运输主体的位置,各地的专业畜力运输队先后取消,仅有少量的私人畜力车、驮力作为社会辅助运力而存在。据1971—1975年间的社会运量统计,拖拉机运量占民间运输量的95%,而畜力运输仅为4%左右。零星的生产队及个人的畜力车、驮畜以其灵活机动的特点继续活跃于偏僻山区、乡村、牧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