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前章末段小注雲峯胡氏曰‘此章之數達字,所以有下章之一達字’,此章小注雙峯饒氏曰‘“達孝”是承上三達字而言’云云。南塘曰:‘饒氏説與章句不同,亦可以備一説矣。’愚按:‘達孝’之達字是通字之義,蓋言天下之人通謂之孝也;上章三達字是及字之義,蓋言喪制之禮及於天下上下也。均之一達字,而有從人言、從我言之異耳。然而下之所以為達孝者,以其有上三達字之德故也。胡氏所謂‘此章之末數達字,所以有下章之首一達字’,此也。至於饒氏之説,則其曰‘是承上三達字而言’者,不必為病;而其下云云,似若以上下達字為一義,故南塘非之。而以吾觀之,饒氏之意亦言‘由上三達字之德業,而有下通謂之孝也’云爾,非以下達字貼同於上達字之義也。觀其‘承上’之承字,‘孝故’之故字,其意可見,而實未嘗不同於章句所謂‘承上章而言’之意也,恐不必謂别為一説於章句之外也。北山録。
‘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以親謂人者,何也?
答曰:武王之所繼大王、王季、文王也,周公之所繼文王、武王也。總言之,繼前人也,當稱人不當稱親也。以詩之‘有懷二人’,則古人之稱父母為人者,亦可見矣。洗襟録。
此章或問論昭穆條
‘高之上無昭,而特設位謂高祖位耶?於祖之西;謂太祖前右穆第一位耶?禰之下無穆,而特設位謂禰位耶?於曾之東。’謂太祖前左昭第二位耶?此段文義,愚未能曉。蓋穆高昭曾,平時各專一廟之尊,而及其四時祫祭於太廟,而太祖正東向之位,則昭曾不可居穆高之上,昭禰不可居穆祖之上。乃今昭之曾禰遞降一等,而使曾居于高位之下,故謂‘高之上無昭’;禰居于祖位之下,故謂‘禰之下無穆’耶?祖之西為穆第一位,而曾之東謂昭第二位之遞降者乎?
壬寅夏,余以此段疑義問于薪江,而未得所答。甲辰夏,偶看退溪文昭殿獻議,始於此段文義焕然無所疑。蓋愚前日所見幸不差矣。兹略排其圖於左。
.jpg)
朱子曰:散居本廟,〔各自為主而不相厭〕
[1],則
武王進居
王季之位,而不嫌尊於
文王。及其合食于祖,則
王季雖遷,而
武王自當與
成王為偶,未可遽進而居
王季之處也。
文王之為穆,亦虚其所向之位而已,則雖北向,而何害其為尊哉?
.jpg)
以此圖觀之,則
睿宗之上無昭,而特設位於
中宗之西;
明宗之下無穆,而特設位於
成宗之東。此以推之,則
或問之義可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