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3_109總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3_109總論

【總論】

秦火後,經傳出於壁。當初藏諸壁者,後之得于壁者,並何代何人?朱子之注此篇在何年?經傳大、小注編輯印行始於何代?出於何手也?注中諸名氏當以詩書首所録為遵否?
秦始皇時,孔子之九世孫藏書於壁。至漢景帝時,魯共王孔子宅,得所藏書。朱子之為孟子集注,在淳熙四年丁酉。今經傳之編輯印行,在於皇明永樂,詔諸儒臣為之,注中諸名氏宜考詩書卷首。答權正夫
孟子之次序,可得聞歟?
顯王三十三年,孟子慎靚王二年,魏惠王卒,襄王立,孟子。答洪巨源
歷聘諸侯,而一不見天子,何也?
天子不曾聘,聖人豈挺身而往干哉?答鄭文顯
孟子之適,而不之,果何義?抑以伊時天命已去,故孟子逆料其在者而然歟?且伊時室之衰微,猶建安之僭王,無異於,王法之所必誅,君子所宜痛絶而遠避者,孟子之不拒其聘招,何歟?孟子而在建安之世,則亦將應之聘歟?
天子未嘗聘焉,則孟子之不之,無足疑也。之衰,僅彈丸之域,而四境之外皆非有,號令不及於天下,而天下不知有矣。建安之世,猶是之天下,而天下之心尚不忘。故當時蜂起之雄,雖心懷不臣,而亦莫不假以為名,挾以為重,此則之勢不無少異。之僭,只是妄竊號位,而未曾有篡代立之意。如之窮凶,之極狡,則之與,其罪過亦有淺深矣。聖人以救天下為急,雖之召,尚欲有往,況於乎?若於,則聖人決不應篡弑者之招矣。在,則容有可赴之理。然蜀漢既立,主明臣良,當是之時,聖人更何往乎?雖然,非到磨不磷、涅不緇底地位者,不可遽以聖人之出處自任了。答洪巨源
戰國之時,七國争雄,天下不復知有,治平之道何處不當?而孟子獨眷眷於者,何也?注云‘之外,皆蠻夷之國,故然也’,是不可知也。觀於‘用夏變夷’之云,則其於夷夏久速之不同有矣,豈可以夷而廢之乎?
聘之,故往就之。則未曾相問,聖人豈枉己以求變夷乎?答鄭鶴一
使而有之聘,則孟子必不以其夷狄而不赴,當如盛説。蓋孔子之應聘,已有據矣。然而熊氏説亦不可遽駁。使而有猾夏犯順之圖,如之汙穢中華,則君子當翩然長逝,而若將浼焉,豈以其聘幣之勤而為之屈哉?夷而變於夏,則固不可以夷之;而其欲以夷而變夏者,則聖人之攘之也,不啻如猛獸毒蛇而已,豈可以其為同生於兩間者,而便混同無别,視禽獸為家人乎?盛説太涉郎當,不可為訓。答金士璋
足與有為,雖夷狄不必絶。熊氏云‘孟子為夷狄,而必鄙外之,獨惓惓於’,恐不然。
之君不曾聘招,故孟子不往。熊氏説恐未必然。然君子之於華夷之分,未嘗不嚴其去就,亦當不輕。答權正夫
史記曰‘當是之時,商鞅’,‘吴起’,‘用孫子田忌’,果孟子與此同時否?
則稍先,則同時。答李來活
齊威時有孫武子,序説所云指何人?
似指,以其與田忌並稱也。答權浩仲
孟子序説有‘序詩書’語,而今無考據。
謂序次詩書也。想因孔子所删而修之爾。答黄乃初
孔子既删詩書,而孟子更為之序次,何也?既更序次,而所引書與今經文不同,何也?
古者竹簡易於敗壞而淆亂,此孟子所以更序次之歟。引書之或異於今經,無乃伏生所傳誦不能無差謬歟?答權正夫
觀傳受心法,則學於子思可知。觀七篇文勢,則其自著可知。
以時代推之,則似學於子思之門人。七篇文勢果似自著,然其自稱孟子,或後人所加歟?其門人如陳子高子公都子屋廬子之類,皆子之;公孫丑萬章之徒,則未嘗稱子。以此觀,則疑是輩門人之所編歟?同上。
孟子之書,朱子斷以為孟子自著,如何看得?其格君論政處,可先看其時,不可單取辭意。
其綴辭當理,一字不差,兼有光明發越底氣象,其為自著無疑。聖人之道,時中而已。其辭其意,乃時中之發也,謂之不可取,何也?答權極瑞
孟子七册是自家自述,果然否?
世有此論,吾不信也。孰謂樂正子萬章之徒,曾不能為此文章乎?答曹一賢
‘以是傳之’,原道本意似只是指道而言,朱子卻以心當之。蓋道外無心,心外無道,韓子未必有此意,特如此看自好耶?
誠然。答權浩仲
孔子顔子為好學,而猶未達一間,今以孟子之學為已到至處,不幾矛盾乎’云云。
俱到至處,而則化而不可知,顔子則幾於化,孟子則大而未化。來喻云云,大概得之。答權正夫
程子云‘只此二字,其功甚多’,指義與氣而言否?
恐如此。答權浩仲
顔子之時,若無孔子,則顔子亦當轍環列國,如孟子之為乎?
孔子而不在,則顔子亦不應固守陋巷。然必須人君致敬盡禮,然後乃赴。答權正夫
‘英氣’、‘圭角’,是氣質之偏如此。而若‘害事’之云,恐程子初不干孟子身上説,只論英氣之病有如此者。
古人言語自是白直,賢者於此乃欲回(互)〔護〕看耶?雖是孟子,其做不到地位者,豈非英氣害事?答朴子善
大賢,亞聖之次。
看作‘次舍’之‘次’,恐得。答權浩仲
孟子序説曰‘醇乎醇’,曰‘英氣’,曰‘泰山巖巖之氣象’,此三者於何章可見?
以學問則絶無小疵,以言論氣象則英邁嚴峻,七篇之中無非這般去處,今何可一一指的耶?答李孔遇
孟子之學歸重於氣’云云。
孟子開口便説‘性善’,便説‘仁義之心’,便説‘何必曰利’,便説‘莫善於寡慾’,如何云‘歸重於氣’?人之有是氣,而不能以義理養之,遂至於熾蕩而悖義反理,故又説出浩氣之當集義以養,夜氣而存其良心,皆所以歸重於理也。氣者,理之資也。無是氣,亦做出事不得,豈必斲伐而盡祛之,方為主理之學耶?集注所謂‘合乎道義而為之助’,謂氣為道義之助也,非道義之為助於氣也。所謂‘有些英氣’者,亦謂義理之純然,而但其發露有迹,不若孔子之渾然。非謂其學之以氣為重,而為氣所動也。這英氣亦只是義理之氣。答黄乃初
修齊治平之道本具於心,心正矣,萬事沛然。大學所謂‘齊家以下,則舉此而措之’者,此也。楊氏言‘事無足為者’,似無病。而輔氏非之,似失本意。
心正矣,修齊治平上煞有許多工夫。楊氏徑説了‘正心’,而謂‘事無足為’,則不幾於無星之秤乎?輔氏之謂‘太快’者,恐得之。答權正夫
‘聖人〔之〕教人,性非所先’,楊氏非之。然性纔識得時,便是上達,豈易言哉?況性是夫子所罕言、子貢所未聞,歐陽此説恐無大誤。‘外邊’、‘假饒’何意?
以教法之次序言,則‘性非所先’,固如歐陽之論。而以明道捄時之宜言,則孟子之遇人便道性善,亦是不可緩者也,楊氏其謂此乎?外邊,指事功之在外底,對性分之在内者言;假饒,猶言假使。答朴子善
七篇無非孟子書,而特以之事著於首篇,竊疑先遊,而退與門人論疑答問,故先之歟?抑亦斥霸術、行王道為急,故先此歟?
義利、王霸之辨,當為七篇之大劈頭。答鄭鶴一

☚ 13_108孟子答問   13_110梁惠王 上 ☛
0000330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