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按察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按察司 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的简称。明清时管理一省司法和检察的机关。长官叫按察使,通称臬(nie聂) 台、臬司。明代中期以后,各地多设巡抚,按察使成为巡抚的属官。 ☚ 疾终正寝 檄 ☛ 按察司明清正式设置的主管一省刑名按劾的官衙,全称为“提刑按察使司”。其长官为按察使。按察使一官,为唐初仿汉代的刺史而设,其成为地方常设之官,则在景云二年(711)。这一年,唐睿宗李旦分置十道按察使,位在节度使之下、刺史以上,掌各道官员之监察处分。后名称有所改变,但其性质则未变。宋设提点刑狱使,遂与按察使性质不同,不再只属监察官员性质,而具有司法性质。金承安四年(1199)改提刑使为按察使,集一路司法与监察权于其身。元改称肃政廉访使,性质未变。明复称提刑按察使,其衙曰司,为一省主管刑名按劾的最高机关。中叶以后,按察使渐为巡抚属官。清沿之,为各省(新疆无)督抚下属,掌一省刑名按劾,清末改称提法司。其主要职掌为审判一省刑名案件,并兼与一般政务。具体为:主审省内各道府州县的上告案件并监督下级的审判;审查督抚批发的案件;审拟流刑案件;亲讯死刑案件而报督抚及至上报刑部;大计时与布政使同为考察官之一;监察乡试;参与一般政事。 按察司古代省级司法机关名称。明代各省设提刑按察使司,其主官为提刑按察使,正三品,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清代称“按察司”或“按司”,是各省管理刑狱的官府,隶属于督抚。按察司长官是按察使,“掌振扬风纪,澄清吏治,所至录囚徒,勘辞状,大者会藩司仪,以听于部院。兼领 省驿传。三年大比,充监试官。大计,充考察官。秋审,充主稿官。”按察使又称臬司、臬台。按察使的属官为经历、知事、照磨、司狱等。经历、照磨掌文案,知事掌勘刑名,司狱掌监狱。 按察司 按察司官署名。金国置。其前身提刑司,掌刑狱、按劾、巡察等事宜。《金史·百官志》: “按察司本提刑司,承安三年 (公元1198年),以上京、东京等提刑司并为一提刑使,兼宣抚使劝农采访事,为官称; 副使、判官以兼宣抚副使、判官为名。复改宣抚为安抚,各设安抚判官1员、提刑1员,通四员。安抚司,掌镇抚人民、讥察边防军旅、审录重刑事。安抚判官则衔内不带,劝农采访事,令专管千户谋克。安抚使副内,差1员于咸平、1员于上京分司。承安四年 (公元1199年),罢咸平分司,使在上京,副在东京,各设签事1员。承安四年改按察司,贞祐三年 (公元1215年) 罢,止委监察采访。使1员,正三品,掌审察刑狱、照刷案牍、纠察滥官汙吏豪猾之人、私盐酒曲并应禁之事,兼劝农桑,与副使、签事更出巡案。副使、正四品,兼劝农事。签按察司事,正五品,承安四年设。判官2员,从六品,大定二十九年 (公元1189年) 设。明昌元年 (公元1190年) 以陕西地阔添1员。知事,正八品。承安三年,上京者兼经历安抚司使。泰和八年 (公元1208年)十一月,省议: 以转运司权轻,州县不畏,不能规措钱谷,遂诏中都都转运,依旧专管钱谷事,自余诸路按察使并兼转运使,副使兼同知,签按察并兼转运副,添按察判官1员,为从六品。中都、西京路按察司官止兼西京路转运司事。辽东路惟上京按察安抚使及签事依旧属本司事。辽东转运使兼按察副使,同知转运使兼签按察司事,转运副使兼按察判官,添知事1员。知法2员从八品; 书史4人,书吏10人,抄书1人,公使40人。右中都、西京并依此置。陕西、上京两路设签按察司事2员,上京签安抚司事。上京、东京等路按察司并安抚司: 使正三品,镇抚人民、讥察边防军旅之事,仍专管猛安谋克,教习武艺及令本土纯愿风俗不致改易。副使2员,正四品。签安抚司事,正五品。签按察司事,正五品。知事兼安抚司事,正八品。知法4员,从八品。右按察使于上京、副使于东京各路设签事一员,分司勾当。惟安抚司不带‘劝农’字,内知事于上京、自余并于两处分减存设。” ☚ 鞍子局 奥鲁赤 ☛ 按察司官署名。(1)金大定中置九路提刑司,承安三年(公元1188年)并上京、东京两路提刑司为一司,共为八提刑司。次年改诸路提刑司为按察司,上京、东京路按察司设使一人,秩正三品,掌审察刑狱、照刷案牍、纠察滥官污吏豪猾之人、私盐酒麹并应禁之事,兼劝农桑,与副使、签事轮流外出巡按。副使,秩正四品,兼劝农事;签按察使事,秩正五品;判官二人,秩从六品;知事,秩正八品;知法二人,秩从八品。其他诸司设官大体相同。泰和八年(公元1205年)十一月,以转运使权轻,除中都转运使仍旧外,其余诸路并由按察使兼转运使,按察副使兼转运同知,签按察使事兼转运副使。以按察使而兼转运使,则监察之职削弱,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遂将按察使罢废。监察地方之权由御史台派遣御史出巡和司农司兼掌监察的办法行使之。参见“提刑司”。(2)明代提刑按察使司的简称,见“提刑按察使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