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譎而不正章】
譎而不正,正而不譎。
精義 尹氏曰,臣師程頤曰:‘晉文公欲率諸侯以朝王也,懼其不能,而召王就見之,人見其召王之罪,而不明其欲朝之本心,是以譎而掩其正也。齊桓公本怒蔡姬而侵蔡,懼其不義也,因伐楚而責其職貢,其用心本譎,而其所執者正,是以正而掩其譎也。聖人發其心迹,顯晉文勤王之志,且使後世之君知所行之不正,則無以明其心,當慎其所行也。’詳見伊川經解。
或問 程子之説密矣,然求之本文,未見其有以警晉文之本心,而能使後世慎所舉者。張子以‘譎’為‘婉’,張子曰:重耳婉而不直,小白直而不婉。亦未安。惟胡氏得之。而吕伯恭考之為尤詳,文多,不能悉載。
語類 (威)〔桓〕公是較本分得些子,文公所為事,卻多有曲折處,左傳所載可見,不特天王狩河陽一事而已。義剛。○問:‘晉文“譎而不正”,諸家多把召王為晉文之譎。集注謂“伐衛以致楚師,而陰謀以取勝”,這説為通。’曰:‘晉文舉事,多是恁地,不肯就正做去。吕伯恭博議論此一段甚好,然其説忒巧,逐節看來都是如此。晉文用兵,便是戰國孫吴氣習。’
。○‘東萊博議中論桓文正譎甚詳,然説亦有過處。’又曰:‘桓公雖譎,卻是直拔行將去,其譎易知。如晉文,都是藏頭没尾,也是蹺踦。’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