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6_308子路曰衛君待子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6_308子路曰衛君待子章

【子路曰衛君待子章】

待子而為政。
蒙引 為政二字屬君,不屬孔子。若屬孔子,不用而字,只曰‘君待子為政’可也。
正名。
或問 皆以‘正名為盡道’者,過之。此章所謂正名者,亦曰姑使事物之名,各得其正而不紊,未遽及此也。然極其言,則亦必至於此而後止耳。范氏曰:凡有實則有名,名不正則實從而亡。君不君則非君,臣不臣則非臣,父不父則非父,子不子則非子。為君盡君道,為臣盡臣道,則可以謂之君臣矣;為人盡人道,則可謂之人矣。名何可以不正?○尹氏曰:名不正,則實將從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盡其道,斯謂之名正。
蒙引 此‘名’字是‘名分’之名。温公謂‘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是也。孔子齊景公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正名之説也。饒氏謂:‘事事皆要正名,君臣父子固是正名中之大者。’此説雖善,而非本章之意,與下面‘施之政事’,皆失其道相戾詳之。○子曰:‘必也正名乎!’此一句分明是不與,非惟見君之名不正,亦以見孔子之事不成矣。非但答其‘子將奚先’之問,亦以示其不肯仕之意也。當時若仕於了,如何廢了而請命立公子乎?既要廢他,又如何仕他?
集説 仁山金氏曰:‘按君待子而為政,則是欲用孔子之久,而孔子蓋未之從也。曰“必也正名乎”,是明之拒父争國為不正也。孟子“(供)〔公〕養”之説,是夫子常居於,受其餼廪之供矣。其留於何也?夫子未嘗絶人於善,彼其知尊夫子是猶有人心也,安知其不可正乎?惟當知有父子之倫,而不可拒父,然衛國臣民又當知有父子之義,而不可以立蒯聵。在則當從蒯聵,在則當立公子。使而果用孔子孔子必告以人倫化誘之,可則行,不可則去耳。夫子留於,亦是見此一事大害名義,或可借正之亦轉移世道之一機也,而卒不果,惜哉!’【眉批】 正名之説,集注以‘不父其父而禰其祖’釋之。然古有繼祖而立者,如太甲經世書周桓王是也,非所得罪於人倫,故或云:沙溪。集注是主不父其父而言也。南溪朴氏
不父其父。
蒙引 不曰‘不禰其父而禰其祖’,乃曰‘不父其父’者何?蒯聵猶在故也。父廟曰‘禰’,未死何廟?
名不正則言不順止事不成。
精義 伊川曰:凡物有形則有名,有名則有理。如以小為大,以高為下,則言不順,至於民無所措手足也。
語類 問:‘言與事,似乎不相涉。’曰云云,見小注。‘又如人捉賊,走東去,合從東去捉,卻教它走從西去,如何捉得。皆言不順做事不成’。
淺説 名不正,則言出有礙。上不協乎天理之正,而稱之者為遯辭;下不當乎人心之公,當之者有愧色,而言不順矣。
存疑 出公以父為讎,以祖為父,合下名已不正了。言不順,事不成,都是就不正來。父便是父,祖便是祖,如今説父是我讎,祖是我父,於理通乎?故曰‘言不順’。説出來既不順,依他這等做,把父做個讎,興兵去拒他,把祖來做個父,承其國禰他,豈成個事體?故曰‘事不成’。○言不順,則無以考其實者。唤父為讎,唤祖為父,言語不順。依他這等去做,把父為讎,把祖為父,而考其實,則父原不是讎,祖原不是父,其實都不是,故曰‘無以考其實’。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止刑罰不中。
精義 范氏曰云云,見集注。‘刑罰者,人君所當慎用,害及於人之大者也’云云。○謝氏曰:言順而事成者,禮樂之實也。介甫曰:‘禮樂不興,則廉恥和睦之風衰,而争狠詐僞之俗成,雖有善聽者,猶不能無枉也。’
或問 氏以為禮樂不興則無教,而廉恥和睦之風衰,故刑罰不中,亦非也。此方自為政者之身言之,至於民無所措手足,然後主於民而言耳。
語類 問:‘“禮樂不興”,疑在“刑罰不中”之後,今何故卻云禮樂不興而後刑罰不中?’曰:‘禮之所去,刑之所取。禮樂既不興,則刑罰宜其不中。’時舉。○問:‘此是禮樂之實,還是禮樂之文?’曰:‘實與文原相離不得。譬如影便有形,要離那形説影不得。’同。
增訂 ‘禮樂不興’,興字只是禮樂之理行天下,無一事無禮樂。事得其序,物得其和,即禮樂興,非治定功成而後制作之謂也。
説統 禮樂,只據本身説,即教化之本,如君臣、父子之間各有條理,便是禮,無所乖戾,便是樂。
無所苟。
精義 明道曰云云。見集注。
蒙引 名之必可言也,總是名要正;言之必可行也,總是言要順。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只是言名不可不正也。獨舉言者,有其名必有其言也。
告諸天王止命公子而立之。
大全 問:‘君待子而為政。胡氏所謂“具其事之本末,告諸天王,請於方伯,命公子而立之,於名正矣”。然孔子之於,重非世臣,親非貴戚之卿,則恐君之未能安己以聽之也。’答曰:‘胡氏之言,乃聖人大用之全體,但其間曲折之微,聖人須更有隨宜裁處處,不患其不從也。若但令出從蒯聵,為之私計則可,其如衛國何哉!程子論請討陳常處云:“所以勝者,孔子之餘事。”此可見聖人之用矣。’答李守約
語類 孔子若仕,必先正其君臣父子之名。如蒯聵不當立,亦不當立,當去而别立君以拒蒯聵亞夫問:‘以事情論之,人正主蒯聵,勢足以壓,聖人如何請于天子,請于方伯?天子既自不奈何,方伯又是自做,如何得?’曰:‘道理自是合如此了。聖人出來,須自能使不為蒯聵。’賀孫因問:‘如請討陳常之事,也只是據道理,不論事情。’曰:‘如這一兩件大事,可惜聖人做不透。〔若做得透〕[1],使三綱五常既壞而復興,千條萬目自此而更新。聖人年七八十歲,拳拳之心,終做不成。’賀孫。○問:‘夫子得政於,須有所廢立否?’曰:‘亦只是説與他,今自為去就,亦難為迫逐之。’必大。○問:‘胡氏云云。使孔子得政,則是出公用之也,如何做得此等事?’曰:‘據事理言之,合當如此做耳。使孔子,亦必以此事告之出公。若其不聽,則去之耳。’。○之不立,蓋知其必有紛争也。若使夫子為政,則必上告天子,下告方伯,拔而立之,斯為得正。然夫子固不欲與其事也。人傑。○叔器問:‘子不肯立,也似不是。’曰:‘只立時,只是蒯聵一個來争。若立它時,則又添一個來争,愈見事多。人以千乘之國與[2]之而不肯受,它畢竟是看得來惹手難做後,不敢做。’義剛。○胡文定事,極看得好。可學。○胡文定公云去而從父,則之臣子當輔以拒蒯聵,則是錯了,後來胡致堂卻説立為是,乃是救文定前説之錯。
蒯聵父子。
大全 某嘗問先生瞽瞍殺人事。先生曰‘蒯聵父子只為無此心,所以為法律所縛,都轉動不得。若之心,則法律縛他不住,終身訢然,樂而忘天下,求仁得仁,何怨之有?然此亦只論其心耳,豈容他如此去得’云云。竊謂蒯聵父子之事,其進退可否,只看之心如何爾。若有拒父之心,則固無可論;若有避父之心,則之臣子以君臣之義,當拒蒯聵而輔之;若其必辭,則請命而更立君可矣。設或賢而國人不聽其去,則為者,又當權輕重而處之,使君臣父子之間道並行而不相悖,亦必有道,苟不能然,則逃之而已矣。義至於此,已極精微,但不可有豪髮私意於其間耳。來喻以謂‘蒯聵之來,諸大夫當身任其責,請命于天子而以逆命討之’,是矣。但又云:‘不與謀其事,避位而聽於天子,則恐不免有假手於大夫,以拒父而陰幸天子之與己之心焉。掩耳盜鍾,為罪愈大。’許多私意都在,只是免得自家犯手,情理尤不好也。又云:‘遽然興師以脅其父,於人子之心安乎?’自衛國言之,則興師以拒得罪於先君而不當立之世子,義也。自言之,則雖己不與謀而聽大夫之所為,請命於天子而討之,亦何心哉?來喻本欲臣子之義兩得,立意甚善,推而言之,便有此病。似是於之處心緊要處看得未甚灑落,所以如此故。愚竊謂之心,但當只見父子之親為大,而不可一日立乎其位。自始至終,自表至裏,只是一個逃而去之,便無一事。都不見其他,方是直截。答范伯崇

☚ 06_307仲弓為季氏宰章   06_309樊遲請學稼章 ☛
0000135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5: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