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於詩章】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精義 伊川語録:‘興於詩’者,吟咏情性,涵暢道德之中而歆動之,有‘吾與點’之氣象。○又曰:夫子言‘興於詩’,觀其言,是興起人善心,汪洋浩大,皆是此意。○又曰‘學者之興起,莫先於詩’云云,見小注,而誤作朱子説。‘若夫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如此則又非手舞足蹈之事也’。○又曰云云。見集注。○又曰‘古之學者必先學詩書’云云。見小注,而汎入朱子説下。
或問 楊氏謂樂非鍾鼓羽籥者,過矣。楊氏曰:風而動之,故興;有禮則安,故立。夫樂也者,言而樂之是已,非行綴兆、興羽籥、作鍾鼓之謂也。
語類 正淳問:‘謝氏謂“樂則存養其善心,使義精仁熟,自和順於道德,遺其音而專論其意”,如何?’曰:‘若無音律,以何為樂?’必大。○樂有五音六律,能通暢人心。無此音律,則不得以為樂矣。力行因舉樂記云:‘耳目聰明,血氣平和。’曰:‘須看所以聰明、和平如何,不可只如此説過。’力行。○徐居甫問:‘“立於禮”猶可用力,詩樂既廢,不知今何由興成之?’曰:‘今既無此家具,只有義理在,且就義理上講究。如分别得那是非邪正,到感慨處,必能興起其善心,懲創其惡志,便是“興於詩”之功;涵養德性,無斯須不和不樂,直恁地和平,便是“成於樂”之功。今禮亦不似古人完具,只得做些規矩收拾。古人“興於詩”,猶有言語以諷誦。禮,全無説話,只是恁地做去。樂,更無説話,只是聲音節奏,使人聞之自然和平,〔故〕荀子言“禮樂法而不説”。更無可説,只得就他法之而已,荀子此語甚好。’又問:‘“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與此相表裏否?’曰:‘也不争多,此卻有游藝一脚子。’○子壽言:論語所謂‘興於詩’,又云‘詩,可以興’。蓋詩者,古人所以詠歌情性,當時人一歌詠其言,便能了其義,故善心可以興起。今人須加訓詁,方理會得,又失其歌詠之律,如何一去看便能興起善意?以今觀之,不若熟理會論語,方能興起善意也。大雅。○問:‘古者“十有三年學樂誦詩,二十而冠,始學禮”,與這處不同,如何?’曰:‘這處是大學終身之所得。如十歲學幼儀,十三學樂、誦詩,從少時皆學一番了,做個骨子在這裏,到後來方得他力。禮,少時所學,只是學事親事長之節,乃禮之小者。年到二十,所學乃是朝廷、宗廟之禮,乃禮之大者。到“立於禮”,始得禮之力。樂,少時亦學了,到“成於樂”時,始得樂之力,不是大時方去學。詩卻是初間便得力,説善説惡卻易曉,可以勸,可以戒。禮只捉住在這裏,樂直是工夫至到,方能有成。’淳。
通考 仁山金氏曰:興詩是感發,立禮是持守,成樂是融化。
增訂 曰:古人自小學之時,便已歌詩、習禮、舞勺、舞象,由是而興,由是而立,由是而成,幾不辨其何從得力之處。然夫子謂興必得之於詩,立必得之於禮,成必得之於樂,條分件繫,正欲使人之為詩禮樂者,當得其精意之所在耳。如百花成蜜之後,幾不辨為件物,然細為之分出,其色香甘味,當必有所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