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憤不啓章】
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精義 明道曰,‘不待憤悱’云云。章下注第二説。‘若初學卻須且為他説,不然,非獨他不曉,恐止人好問之心’。又曰:‘語學者以所見未到之理,不惟所得不深徹,久將理來低看了。’○伊川解云云。章下第一説。○游氏曰:張子厚學成德尊,然不多為人講之。明道先生謂之曰:‘道之不明於天下久矣,必欲如孔門“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則師資勢隔,而先王之道或幾乎絶矣,且當隨其資而誘之。’子厚用其言,故關中學者躬行之,多與洛人並。○吕氏曰:古者憲老而不乞言。憲者,儀刑其德而已,無所事於問也。其次,則有問有答,然猶不憤則不啓,不悱則不發。又其次,則有講有聽,講者不待問也,聽者不致問也,學至於有講有聽,則師益勤而道益輕,學者之功又不進矣。又其次,則有講而未必聽,學至於有講而未必聽,則無講可矣。
三隅反。
精義 明道曰:言三隅,舉其近。若夫‘告諸往而知來者’,則其知已深遠矣。
或問 曰:‘反之為“還以相證”,何也?’曰:‘如易所謂“原始反終”者也。’
語類 ‘舉一隅以三隅反,只是告往知來否?’曰:‘只是。凡方者,一物皆有四隅。’植。
蒙引 或曰:‘若能以三隅反,又何待於復?’曰:‘所復者又别一件道理,非以三隅復之也。’
存疑 夫子嘗曰‘叩兩端而竭焉’,此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亦是勉人用力以為受教之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