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5_146子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5_146子路

【子路】

子路問政’章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
按:為邦之務,不過以教化為本,事務為末。而教化則立教明倫是已,事務則制民産、使民役是已。有諸己而求諸人,無諸己而非諸人,然後教化可明,而可以不令而行矣。以佚道使民,以生道孚民,然後雖勤不怨,而政令可施矣。
吴氏曰云云,程子曰云云。注。
按:持久則於先之勞之之事勤終始之謂也,深思則於先之勞之之事恒常審思之謂也。勇躁之病,進鋭退速,行之不能持久;智慮浮淺,思之不能深遠,故聖人告之無倦,使之持久而深思之。持久二字屬行,深思二字屬知。吴氏程子兩説互相發。學者於‘無倦’須兼兩意看。○又按:先之勞之,為人勞苦難為之事,故難於熟篤而耐久也。
仲弓季氏宰問政’章
新安陳氏曰止不獨舉其所知之賢才。小注。
禮運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1]’又曰‘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小注方氏曰:‘天下為公,與賢故也;天下為家,與子故也,故繼言“各親其親,各子其子”焉。’
按:禮運所言,人‘各親其親’、‘不獨親其親’,其意相反。程子引之,以兩句之意義相資、脈絡相貫而説去。猶言我既舉所親之賢,人各親其所親之賢而舉之,然後我不獨舉其所親之賢才云也。此乃斷章取義之例也。人‘各親其親’,即‘爾所不知,人其舍諸’之義也。
推此義則一心可以興邦止只在公私之間爾。注。
按:仲弓私其自己之聰明,聖人公用天下之耳目,故推極其義,則可以興邦、喪邦云爾。蓋私其自己之聰〔明〕[2],不用他人之延攬,則所知者狹而遺才多矣,其害或至於喪邦爾。蓋推極言之,而非謂仲弓必至於喪邦也,活看可也。
如聖人之言則未嘗求以盡知止舉而用之可也。小注。
按:未嘗求以盡知,自無往而不知。如,而又各舉賢才,則雖不自求盡知,而天下之賢才自當彙征,為我所知,此即合天下之賢才而用之者也。
唯庸人與姦人為無小過,張禹李林甫盧杞是也。小注。
按:人主苛察其下之小過,則直道之賢者恒至被譴,而面諛之小人每見寵信。故患失之庸夫、姦邪之人自不見過於人主,非謂庸邪之類果無過失也。
子路君待子而為政’章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止民無所措手足。
按:名不正、言不順,便是禮樂不興,此禮樂只在名、言、事三者之間,而非指鐘鼓、玉帛而言也。以言之,則父子、君臣之名實既紊,至於以兵拒父,以父為賊,言既不順,事皆不成。則雖欲為禮樂,禮樂亦不為之用。勢至於無以臨民,無以為國,雖欲施刑罰,刑罰亦不當於理而已矣。
樊遲請學稼’章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止焉用稼。
按:好禮、好義、好信,即大人之事也。此當與孟子所謂‘大人之事’及‘士尚志’章參看。四民之中,惟士幼學仁義禮信之道,將行公卿、大夫之事,故須高尚其志,勿屑鄙事而已。及其成德,在上之人自當尊賢,在下之民亦必歸仁。雖無其應,固當不失義,此外無他道矣。樊遲‘學稼’之問,志則陋矣,所當深斥,而初則婉而拒之,末乃懼其終不諭,而明言其當務大人之道,益可見聖人之辭氣渾然不迫矣。今之為士,上既無庠序養士之法,下亦無入口契活之計,則雖不免躬耕之勞,而當懷清修之志,晝耕夜讀,孜孜為學,期至上達天理之境,而毋至於小人之歸,可也。
復言之,使知前所言者意有在也。注。
按:復言此大人之事者,使知前所言二‘不如’之説,即拒其留意於小人之事,而將勉以此所言‘好禮、義、信’之意也。
‘誦三百授之以政’章
本人情,該物理止必達於政而能言也。注。
按:之用大矣。語其大體,則其言之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推其所言,亦可以驗風俗之盛衰,見政治之得失;得其言語,又可以致委曲和平之美,而善於專對辭令之間也。身心、家國俱有功用,而至於從政、專對,特其緒餘爾。然必須善讀,然後可以責效。蓋讀書之法,主一專精,循序涵泳,本之於心,驗之於身,耳順心得,如誦己言,而後理會有進。不然,雖多讀多誦,書自書,我自我,而卒無益矣。且誦之工,尤宜優游玩味,諷詠淫泆,可以得言外之趣也。大文‘雖多’之多,非但遍數之多,似指篇章之多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章
子曰止雖令不從。
按:為政以德,不動而化,‘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者也;所令反其所好,人必不從,天下以暴,而民不從者也。故忠信所及,蠻貊可感;其身不修,妻子不行矣。
以言教者訟。小注。
按:訟者,争也。不能以身先之,而以威令教之,則下必慢上,而争端起矣。
‘子適冉有僕’章
庶而不富止薄賦斂(而)〔以〕富之。注。
按:不行井田之法,則無以均田里而薄賦税。不然,則必如之崇儉,然後或可致紅腐之富矣。
富而不教止明禮義以教之。注。
按:不行設講鄉約之法,即無以明庠序禮義之教。我國必須廢科舉之規,而復賓興之法,然後或可以立教化而養賢才矣。
教亦至矣,〔然〕而未知所以教也。注。
按:三代教人之法,則小學之‘涵養德性’,大學之‘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事。又必本於人君躬行心得之餘,教之以彝倫日用之事也。此乃所以教之之道,而以後無能為之者,其負司牧之責者,千古一轍矣。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章
南軒張氏云云,東陽許氏云云。小注。
按:先儒曰‘大國三年,小國七年可以為政’之類,皆當思量其設施,然後方始有益。今‘期月’‘可也’、‘三年有成’,亦當如此仰而讀、俯而思,可矣。注所謂‘紀綱布’者,期年之内,治務大綱領已排布也;‘治功成’者,三年之後,所行綱領已充其節目,而功化著也大。綱領謂制其田里,薄其賦税,而又能崇儉節用,使民富庶也;設為庠序,立教明倫,而又能躬親導率,使民自新。而其餘官方兵制、五禮六樂許多節目,皆當循序漸修於三年之内也。若使聖賢為政於我國,則其所綱紀,當先井田之法,而參用限田之制,均其生業,則民無失業貧餒之嘆。又捐不急之官,節其公用之規,躬率儉薄,則財無濫侈難繼之憂。次設校講鄉約等法,以敷導齊之教;停罷科舉之規,改設鄉貢之制,以極選用之道。則教選盡美,賢能蔚興,治隆俗美之休,不期而自至矣。一片鰈域,何異於烹鮮哉?然‘有關雎麟趾之(德)〔意〕,然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聖人之有期月、三年之成效者,以有躬行心得之德為之本領故也。
‘善人為邦百年’章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止誠哉是言也。
按:善人者,天資甚美,不踐舊迹,而自不為惡,故躬修儉約,為政忠厚,愛民好生,以德化民,故民亦觀感,風俗醇厚,恥為奢惡,自然富庶,此所以有勝殘去殺之效也。這個躬先導率,民自感化,風行草偃,其勢固然。而但不知教化之道,故其規模初不如聖人之三年有成,其治效終不及於王者之必世而仁也。
冉子退朝’章
其所以正名分止深矣。注。
按:聖人之意,微斥國政之議於私室,有損於名分,以明季氏之罪,而且使冉有知道理之不當然。故曰‘正名分,抑季氏,而教冉有’也。
予無樂乎為君止莫予違也。
按:人君謂其臣曰‘予為君也,他無所樂,而只樂乎莫違予言而已’,則讒諂面諛之人至,而忠讜正直之士遠矣。諂佞成風,而驕侈自恣,聰明日蔽於上,而惡政日加於下,如此而其國不亡者,未之有也。不幾於‘一言而喪邦’乎?
葉公問政’章
子曰:近者説,遠者來。
按:‘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得民、説民之道亶在絜矩之仁,而為政不外動化、推化而已。聖人與衆人言,不言為政之節目,而先言其效者,蓋欲其人之悦而繹也。惜乎葉公之不能再問也。
子夏莒父宰’章
子曰無欲速止大事不成。
按:‘欲速’、‘見小利’以相因言,則‘欲速’由於‘見小利’也。甚矣哉,利欲之害於事也,故聖學工夫以遏人欲為第一緊工夫。子夏之不及,亦是不能遏絶利心之致。事之久速、大小,只循自然之事理,而不容利心,則何患乎大事之不成也。非但子夏之病由於利心,天下人之萬般病痛,無非牽於己私。學者於利字,須是如惡惡臭而去之也。
‘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章
謝氏曰順理為直止直不直何暇計哉。注。
按:直固‘無隱’之稱,而此直字即‘人生也直’之直,故順理為直。説極是。以義理言,則謂之理;以無屈曲言,則謂之直;以十分恰好而言,則謂之是。對曲言,即為直;對非言,即為是矣。細行欲直,而有傷於大倫,則必伸大倫,然後為直、為是矣;至親當愛,而許身於國,則先公後私,然後為直、為是矣。證父攘羊,雖似直矣,而有乖大倫,則其果為直、為是乎?權其大小輕重而處之,不失個是字,此即順理之直也。愛親之心勝,而直不直不暇計之者,此出於天理之自然,而即乎人心之所安,政所謂直也。
樊遲問仁’章
子曰居處恭止不可棄也。
按:‘居處恭’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視,潛心以居,對越上帝也;‘執事敬’是不東以西,不南以北,當事而存,靡他其適也;‘與人忠’是為人謀忠,與朋友信也。‘居處恭’、‘執事敬’以動静、表裏言,‘與人忠’是人己對説。又,此三者固守勿失,只是敬與誠二者而已。充之而至於聖,則敬與誠之極,自然馴致乎‘純亦不已’、‘篤恭而天下平’之域矣。
未有内無敬而外能恭止内無敬者。小注。
按:上下句自是一意而疊説。若曰‘亦未有外不恭而内能敬者’,則尤分明矣。
勉齋黄氏曰云云,雙峯饒氏曰‘天體物而不遺’云云。小注。
按:能恭敬而忠,無適不然,則理常存而私不萌,而即為仁矣。勉學者為仁之工當如此説。若言仁為事之體,則恭、敬、忠上仁無不體,而三者之無往不然處,仁便無間斷矣。勉齋説是為勉學者言,雙峯説是為仁之體事物而言。
慶源輔氏曰止皆是徹上徹下。小注。
按:徹上徹下,自始學至成德為上下,而謂凡聖皆是此理之意。程子所謂(粹)〔睟〕、盎、篤恭,只是言成德之義,恐不必以遠近、内外對待説,恐學者以近而(粹)〔睟〕、盎,遠而天下平看做上下也。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章
此其志有所不為止足以有為者也。注。
按:‘有所不為’,恥為非義之事也;‘足以有為’,能為人所不能為之事也。
新安陳氏曰止行己有恥為本也。小注。
按:大文既告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今言‘為使之難,不獨貴於能言’者,其意蓋言以不辱君命為貴,而不獨能言而已也。陳氏以‘不辱其身’兼連帶説於使事上者,未知如何。
此本立止為其次。注。
按:孝悌是為仁之本,而可以成教於國,故為士之道當先以此為本。若孝如,則豈止於為次而已。此則但止於宗族、鄉黨稱之,而又無可稱之才,故只為其次也。且為士之道,不稱有才而無本者,若無其行,則雖有才,不足以為士。觀下文猶取‘硜硜’之自守,而不算‘斗筲’之小才可見矣。
小人言其識量之淺狹止聖人猶有取焉。注。
‘按:不知義理而惟務果礭,故識量淺狹也。又無孝悌才華之可稱,故本末無足觀。而但有守,不為非義之行,故亦可以為士矣。
曰今之從政者止何足算也。
按:斗筲之人,雖指從政者言,而既以不足數言之,則其責失問之意,自著於言外矣。或曰集注所謂‘以是警之’云云,以是斗筲二字警子貢也,未知是否。
夫子告之皆篤實自得之事。注。
按:篤實自得,並指上三者言也。信、果、硜硜,雖小人之事,而自能堅礭自守,不害為篤實自得也。
‘不得中行而與之’章
南軒張氏曰止中道上行者。小注。
按:‘中道上行’即謂踐履於中庸之道者也,如之資稟、志向近於中庸之道也。
狂者志極高止守有餘。注。
按:狂者,天資高明,已見大意,識見超卓,持論高遠,其視薄物細故若將浼焉,不肯為中庸之行,此所謂‘知之過而行不及’,觀於也可見。狷者資稟介特,刻意厲行,勇於有為,而只是不屑不潔而已,不復求知中庸之道,此所謂‘行之過而知不及’,晨門、荷蓧之徒近之矣。
如説得十分止蓋那十分不過。小注。
按:‘蓋那十分不過’,即解‘行有不掩’之意。
‘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章
子曰止善夫。
按:恒者,守不變而常且久之謂,此指心而言也。心有恒,然後德有恒,而業亦有恒。士無恒心,則其德亦無以恒。巫醫之無恒心者,技藝猶不能有恒。然人之有恒,亦以誠而已。故中庸曰:‘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此雖論聖人之恒久,而學者亦誠,然後能恒久於中而有驗於外也。
‘君子和而不同’章
尹氏曰止安得而和。注。
按:尹氏之説是推本解之。君子尚義,故心公而無阿比之風;小人尚利,故心私而有乖争之心。義與利就事上説,公與私就心上説。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章
子貢問止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按:‘皆好之何如’、‘皆惡之何如’,‘何如’二字中,‘可以為賢乎’之意自在其中。如是看,然後文理通矣。‘未可也’,可字是帶賢字意,故下小注饒氏説有‘可以為賢乎’之言。
一鄉之人宜有公論止必其無可好之實。注。
按:‘其間亦各以類自為好惡’,是將解兩‘未可’之意,而推本言之也。鄉人之善惡皆好之者,必是同流合汙之人,未可以見譽於善者而謂之賢也;鄉人之善惡皆惡之者,必是詭也戾俗之人,未可以其為惡所惡而謂之賢也。必其善者皆好之,惡者皆惡之,然後方可謂之賢也。兩‘未可’之意深奥,必須解説,人方瞭然;善者好之,惡者惡之,不待卞説而可知,故不為注釋也。
‘君子易事而難説’章
君子之心公而恕止每相反而已矣。注。
按:只顧理之所在而不悦讚己者,心公故也,而使人以器,待人恕也;不度事之是非而悦人順己者,心私故也,而任人求備,刻於責人也。恕於待人,故所以易使,而恕出於公也;刻於責人,故所以難事,而刻出於私也。
‘君子泰而不驕’章
子曰君子止驕而不泰。
按:驕泰,以外面觀其氣象,則自得之意雖若相似,而以其心志言之,則泰是俯仰無怍,心廣體胖,氣常舒泰者也;驕是惟欲是逞,志滿意得,而妄自矜誇者也。泰則戒慎之中,動容自然;驕是繩墨之外,舉止放恣。故氣之著於外者相反,人之向背亦不同,天理與人欲之分也。
‘剛毅木訥近仁’章
楊氏曰止不至於外馳,故近仁。注。
按:仁者心存而無私,故不屈於欲,不至外馳,則是乃仁也。‘剛毅、木訥近仁’,此止論其資稟之近仁而已。至於為仁之工,言其階級大體,則知行篤實,表裏交盡,而戒懼慎獨以為存心之功,且務孝悌以為為仁之本,則其庶幾乎。
惟上智之資氣命於理止庶幾其全體可也。小注。
按:自‘上智之資’止‘粲然而宣明’也,即聖人資稟與仁為一,不墮於一偏之意;‘若資質之美,拘於一偏’以下,是論‘剛毅、木訥,近仁’之意。然‘資質之美’云云欠分明,‘庶幾其全體可也’云云,似言當下實工復其仁體之意,而亦欠分明。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章
子曰切切偲偲止兄弟怡怡。
按:為士之道,當氣象温恭,誠意懇惻,而必於人倫盡其道,然後方可以為士。故聖人之言,雖為子路粗暴言之,而為士之道如是而已。不能如此,則雖有文章,經史通達之美,何足以士稱之。
‘善人教民七年’章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按:善人教民,非為即戎而設,而國之安危、民之死生係焉,軍旅之事亦豈可忽哉?故古之王者,先教以孝悌忠信之行,使知親上死長之義;而又為勸課耕桑,人給家足,講武農隙,兵精器備。故升平之日已習戰陣之法,臨亂之際必賴敵愾之忠,此所以纔及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其視會稽之十年教訓,十年生聚,規模本領、功效遲速果何如哉?

☚ 05_145顔淵   05_147憲問 ☛
0000088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