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碑开元诗人徐安贞有一首《送吕向补阙西岳勒碑》诗,大历诗人司空曙有一首《送翰林张学士岭南勒圣碑》诗,诗中说的“勒碑”是一个碑刻术语,指在法书钩摹本的背面加上朱色、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在刻石的形制中,“碑”是相对于“碣”而言的,《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故镌刻于鼓形圆石上、内容为歌咏秦国君主游猎之事的石鼓文,又称“猎碣”。碑的上端常刻有螭、虎、龙、鹤等装饰物,称为“圭首”;若刻有文字,则称“碑额”;刻的字是篆字,称“篆额”;若刻的是隶字,则称“题额”。古代碑刻,除正面碑文外,往往将建碑者的姓名镌刻于背面,这地方称“碑阴”。由于碑用石条,故勒碑又称“勒石”。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的姓名,如《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末有“诸葛神力勒石”字样。勒碑还有一个别名叫“朱背”或“背朱”,这是由于法书钩摹本背面须加朱色以便复印而得名的。树碑用以歌功颂德始于秦而盛于汉,晋代曾严禁立碑,但到唐代,此风又盛行起来。前引两首诗说的“勒碑”,碑上铭刻的都是皇帝自夸功德的颂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