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2_072經一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2_072經一章

【經一章】

心也,性也,一也,在所指如何耳。程子曰:‘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妙用謂之神,以性情謂之乾。’乾即性也,帝與神則心也,其在人者亦然。是故言性則心自舉,言心則性在中。如中庸‘天命之性’是説性,而下即言喜怒哀樂之發未發,則性亦心也;大學‘致知’是説心,而下即承之以‘致知在格物’,則心亦性也。故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語意渾然,無少罅縫,而心性真面目卓然現前,可謂深切著明矣。於此看得分明,則大學第一句明德二字無他,只是指此物以示人。先儒謂‘合心性’者,固得矣,然纔下合字,便覺鈍滯了。學者以意會之,可矣。程子所謂形體之天,在人則孟子所謂‘浩然之氣’,張子所謂‘湛一,氣之本’者也。心其靈而性其德也,無此氣則心與性之名亦無自以立矣。
朱子元亨利貞説曰:‘元亨利貞,性也;生長收藏,情也;以元生,以亨長,以利收,以貞藏者,心也。仁義禮智,性也;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以仁愛、以義惡、以禮讓、以智知者,心也。’此於天人心性直截根源,發明得通透微密,直窮到底,更無去處,此即程子主宰妙用之意也。大學章句‘虚靈不昧以具衆理、應萬事’一句,當以此意看。所謂明德,即統指此全體而言者也。
少時論大學明德,於心與氣質之辨,自謂説得明覈。而但於此氣本體聖凡一致處,未及透徹,而只欲就惡濁氣質上剔發出虚靈體段,使不帶累。是以其言雖極微妙,終無奈心惡氣之神明,氣為心之質榦,相惡因依,相惡牽連,而終掉脱不得,故雖力斥中鏡鐵精粗之論,而吾之所以為説者,亦終不免於拖泥而帶水也。心既如此,性亦可知。幸於中歲以後,賴天之靈,有味乎張子湛一之訓,而知所謂氣質者雖清濁粹駁,有萬不齊,而其本體則只湛一而已矣。然後乃見夫心之靈者即氣之靈耳,非氣外别有靈底心也;性之善者即氣之善耳,非氣外别有善底性也。如水之下,火之上,下上只是水火之下上,非水火之外更别有一物。或下或上,而惡水火之心性也。其下其上,氣也;能下能上,心也;所以下所以上,性也。此孟子性善之旨所以猶有待於浩氣而後明,而所謂明德者,於是乎内外昭融,本末洞然,無毫髪邪惡干於其間,而真成個昭昭靈靈、真真的的、八窗玲瓏之物矣。或疑:既曰清濁粹駁有萬不齊,則本體雖曰湛一,豈不為濁駁所累乎?曰:氣之本,湛一而已,而其疑聚成形之時,或不能無渣滓之雜,此濁駁之所由出也。然本體者,本然者也;渣滓者,末流之所生也。渣滓之累本體,猶泥沙之混清水。静則清,動則混者,水也。淘其泥沙,則水之清固自如也。静則湛,動則汩者,氣也。去其渣滓,則氣之湛固自如也。
經傳中説德字,如之‘俊德、一德’,之‘明德’,中庸之‘德性’,皆主言性,而心在其中。大學德字亦同一德字,非有異也。但大學舉全體言之,與他經之汎言不同,故章句特以心包性情者釋之,言固各有當也,非他經德字全不干心,而大學獨説心也。伊川以去蔽致知釋‘自昭明德’,似亦兼言心,大學章句蓋有所本矣。
或疑傳之首章以‘明命’釋‘明德’,命主理,德主心,恐差互。是不然。無論天賦人得,其主宰處即是心,其實處即是理,正當渾淪看。
章句‘虚靈不昧’云云一句,終似費力,不若或問‘虚靈洞徹、萬理咸備’八字約而盡。
舊疑止至善只是明德、新民之極至處,而别占三綱之一,雖强説得去,終未見十分穩帖。今看來曉然無可疑。蓋至善即明德中所具事事物物之理,如秤之星,如尺之寸,八條‘格物’之物是也。欲明德者,必先就事事物物之理而窮格之,以知其至善之所在,誠意、正心、修身以踐其至善之實,然後方可謂明明德。而新民,則特舉此而措之耳。不然,則所謂明明德,所謂新民,皆空虚而無實矣。蓋以三綱言之,至善是用力實處,既知至善,則以此自修即為明明德,以此治人即為新民;以八條言之,‘格物’之物是用力實處,物既格則誠,誠此而已正,正此而已修,修此而已以至齊,治平皆然。是故傳之三章以仁、敬、孝、慈、信為明明德之準的,九章、十章以孝、悌、慈惡齊、治、平之根本。聖學之所以異於釋氏者,正在於此,其以為三綱之一,不亦宜乎!
大學首三句既言‘明德、新民’,而即以‘止至善’承之;虞書十六言既言‘人心、道心’,而即以‘允執厥中’結之。聖人本天,其言個個如此。伊尹所謂‘德無常師,主善惡師,善無常主,協于克一’,意亦然。
若只言明明德、新民,而不言止至善,則所謂明明德者,不過如漢文之清修寡欲,唐宗之屈己從諫而已,不然,則釋氏之觀心,老子之無為也;所謂新民者,亦只如永平之臨雍拜老,貞觀之增廣生員而已,不然,則之功利,永嘉之事功也。是故明德、新民之下即承以止至善,以見夫所謂明德者,渾然之中燦然者存,事事物物各有天則,必須真知實踐,各極其至,如文王之仁敬孝慈,各盡其道,然後方可謂明明德;而以此措諸天下,而後方可謂新民也。此所以止至善雖不在明德、新民之外,而特惡三綱之一者也。
章句訓‘至善’以‘事理當然之極’者,極好。蓋於事物之理一一究極而各止其所,如文王之五止,則明德、新民之功自然至於極至處而更無未盡者,自在其中。而或問所謂‘理雖粗復而有不純,己雖粗克而有不盡’,‘安於小成,狃於近利’云云者,自無此患,不待言也。若以至善只看作明德、新民功夫極至處,則明德所具之實理,如朱子所謂饅頭餡子正好咀嚼處,或未免掉了。而所謂止至善偏枯空虚,都未見用力實處,不足以為三綱之一矣。愚之舊疑蓋由乎此,故備言之。
至善只是一個至善耳,知此至善十分透徹,則惡知所止;行此至善十分純熟,則惡得所止。非知與行各有一般至善,而各有所當止也。奇高峯以止至善只屬於行,其言雖少曲折,未惡甚失。而栗谷先生斥之太過,至以為知亦有個至善,行亦有個至善;知到十分恰好處更無移易,則惡知之止於至善,行到十分恰好處更無遷動,則惡行之止於至善。誠如是,則是有兩個至善,知行判而為二,恐甚未安。愚意則知雖到十分盡處,只可唤作知止,不可唤作得止,恐下止字不得。先生此書是少年時作,似非定論也。栗翁此時似亦以止至善只看作明德、新民工夫極至處。
知行雖是二事,其實則一。知是明此理,行是誠此理,而明與誠皆在一心。即其分而言之,固有與幾與存之别;而究其極而言之,明之盡處即是誠之極處,同歸于一。如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如曰‘窮神知化,德之盛也’,如曰‘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詳味其語意,豈復有二乎?
余常謂天人一,心性一,體用一,知行一。‘顧諟天之明命’則天人一,‘盡其心者,知其性也’則心性一,‘未應不是先,已應不是後’則體用一,‘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則知行一。
‘止於至善’以其分而言,固當屬乎行矣,然不先知止,何以得止?然則此四字當合知行言之,明明德亦然。‘止至善’之下即接以‘知止、能得’,以示其用功次第。明德、新民惡經,知止、能得惡緯,只此兩節,大學全功備矣。
‘明明德於天下’,農巖或問以為‘明吾之明德於天下’,可謂卓見。兄初亦從農翁説,晩更生疑,謂章句、或問各是一説,當從章句。余謂‘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一句亦見或問,據此則章句、或問無異義可知。兄終不謂然,似未免廊柱之惑。
大象曰:‘明出地上,。君子以自昭明德。’傳曰:‘去蔽致知,昭明德於己也;明明德於天下,昭明德於外也。’明明德在己,故云‘自昭’。其釋‘明明德於天下’,正與或問之意同,而其言尤親切有味,乃知朱子説亦有所受矣。
或問‘極其體用之全而一言以舉之’,農巖辨説儘好。但其釋‘天下雖大,吾心之體足以該’、‘事物雖多,吾心之用足以貫’二句云‘家與國與天下,其理皆具乎心,是體無不該也;齊之、治之、平之,其事皆本乎心,是用無不貫也’,卻未甚親切,恐非朱子意思。愚意‘該’是‘該包’之義,非‘該具’之意也。蓋通天下一心,心雖寓乎方寸之間,其體之廣大遍滿於沙界,其用之微妙貫徹乎三極,正所謂‘九垓八紘皆吾度内,草木昆蟲同吾一體’者也,包涵關於痛痒,流通捷於感應。為人上者,苟能去蔽致知,以復其心體,以自明其明德,則神道設教不疾而速,天下之人自然感發而興起,各誠其意,各正其心,各親其親,各長其長,而人皆有以明其明德矣。夫如是,則吾之明德,其全體大用廣大而微妙、遍滿而貫徹者,豁然無復掩翳壅閼之處,而照耀燦爛於上天下地之間,如日之洗光咸池,揚輝四國矣。此‘明明德於天下’之説也,所謂‘立愛惟親,立敬惟長’,亦是此意。蓋同一愛敬,而立之在此,則愛敬之行於人人者,莫非吾之愛敬也;同一明德,而明之自我,則明德之明於天下者,莫非吾之明德也。
‘格’訓‘至’,‘至’有到、極二義,然‘到’須到極處,然後方可謂‘到’,則‘到’與‘極’只是一義。‘知至’之至既訓‘盡’,‘格’訓之‘至’亦當訓‘極’訓‘窮’。‘格物’猶言窮理,謂使物理窮極無餘也;‘物格’猶言理窮,謂物理窮極無餘也。然則‘格物、物格’,兩格字通為一義,與誠、正、修、齊之例同,無許多説也。
或問釋‘格物’曰:‘或不能使其精粗隱顯究極無餘,則理所未窮,知必有蔽。’又曰:‘格者,極至之謂,謂窮之而至其極也。’釋‘物格’曰:‘物格者,事物之理各有以詣其極而無餘之謂也。’可謂明白通透,無復餘藴。而退溪以下諸先儒多未領會,甚至以請客、客來惡喻,誠可怪也。栗谷先生始掃諸説而發揮出正義,朱子之意於是乎明矣。但其所謂‘格有窮、至兩義,“格物”之格,窮字意多;“物格”之格,專是至字意’云者,恐猶有未盡瑩者。蓋窮、至元無兩義,今人以‘窮’為思索之義,而其實‘窮’是思索物理使之窮盡之意,物理之窮盡雖由於思索,窮字上初無思索之義也,究字亦然。章句‘窮至’只是或問‘極至’之義。栗翁亦以窮字作思索義看,故分窮、至二字惡兩義。又以‘格物、物格’兩格字析而為二,乃曰‘或窮字意多,或專是至字意’。如此,則兩格字不得通為一義,與‘誠、正’等字義例不合,恐未然。
或疑或問引‘格于文祖’之格,則格只是到字意,與極至之義不合。是不然。格于文祖廟中,然後方謂之格;若未至廟而止於中間,則不得為格,是依舊為極至之義也。深思之,自可無疑。
不曰‘至知’,而曰‘致知’,上下類例似差互,然‘致’與‘至’字只是一義。致,字書釋以‘送詣’。然則‘致知’者,使知詣其極也;‘知至’者,知詣其極也。曰‘詣其極’,則極義為重,故章句於‘知至’之至直訓以‘盡’。然其實‘知至’之至亦帶‘到’義,當與‘格’訓參看。
‘物理之極處無不到’,謂無不到本處也,本處即極處也。
物之窮處即知之盡處。以物理言之,則曰格物、物格;以吾心言之,則曰致知、知至,其實一也。於此可見心與理妙合處,程子所謂‘纔明彼即曉此’,正指此也。
吕東莱釋‘天壽平格’君奭語。之格,以為通徹三極而無間。羅整庵引之,以為‘格物’之格正是通徹無間之意。蓋工夫至到則通徹無間,物即我,我即物,渾然一致。又曰:‘通徹無間亦至字之義,然比至字,其意味尤明白深長。’説止此。按:通徹無間,以之釋‘格于皇天’之格,則可矣;而於‘格物’之格,則字義不合。蓋窮理到盡處,則自然心與理一,通徹無間,然直以通徹無間釋格物,則恐非經文之意。以此知定訓,一字不可輕議。通徹無間,侵知至境界。
‘修身為本’、‘其本亂’兩節,應上‘物有本末’一節。蓋經文有前後兩段,後段即前段之注脚,故其語意呼應,文字起結一一相符,正不可草率看。

☚ 02_071大學經義   02_073傳首章 ☛
0000026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4: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