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用化学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依托丰富的磷资源,云南农用化学工业从开发磷矿起步,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生产能力不断扩大,氮肥供需基本平衡,磷肥自给有余;化肥等农资生产结构逐步调整,农业生产用肥结构逐渐改善;化肥等农资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云南实际的农资供应保障体系,促进了全省农业增产和粮食丰收。
1999年,全省乡及乡以上化学肥料制造业共有企业158个,实现工业产值72.90亿元(1990年不变价),其中:独立核算国有企业79个,实现产值52.66亿元,企业数占全省的50%,产值占全省72.2%。全省生产合成氨127.56万吨,磷肥86.20万吨,生产尿素116.74万吨(实物吨,下同),硝铵25.89万吨,碳铵133.71万吨,钙镁81.06万吨,普钙222.56万吨,重钙36.75万吨,磷铵30.63万吨,加工三元复混肥53.10万吨。其中磷铵、重钙、钙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居全国第一。“金沙江”、“三环”、“昆磷”、“云峰”、“花山”、“红河”、“白鹇”等化肥品牌商标享誉全国化肥市场。
全省有化学农药制造企业2个,为独立核算的国有企业,生产农药1518吨,农药制剂6041吨。有国有塑料薄膜制造企业4个,1999年实现产值5.75亿元,生产农膜2.93万吨。
据统计,1996年全省推广平衡施肥技术106.67万公顷,在高产坝区实施减肥增产措施,减少施肥量10%,产量有所增长;在中低产地区推广增肥增产技术,实现增产10%,提高了化肥利用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化工和农业部门联合攻关,1996年推广高浓度磷复肥8万公顷;烟草系统普及了复合肥,全省46.67万公顷烤烟全部施用复合肥。植保部门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指导农民科学防治病虫害。全省完成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面积50.48万公顷,其中:水稻薄膜育秧和地膜玉米完成25.48万公顷,地膜烤烟完成20万公顷。1999年,全省耕地实际施用化肥108.44万吨(折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