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龙涎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龙涎香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 龙涎(《纲目》),龙漦(《酉阳杂俎》)。 基源 为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的肠内分泌物的干燥品。 原动物 抹香鲸Physeter catodon Linnaeus 历史 本品首载于《纲目》,列于鳞部龙项下,称为“龙涎”。 谓:“焚之则翠烟浮空,出西南海洋中,云是春间群龙所吐涎沫浮出,番人采得货之,每两千钱。亦有大鱼腹中剖得者,其状初若脂胶,黄白色,干则成块,黄黑色如百药煎而腻理,久则紫黑如五灵脂而光泽,其体轻飘,似浮石而腥臊”。 经《中国动物药》作者考察认为《纲目》所述,与现今龙涎香吻合。 形态 为齿鲸类中最大的1种,一般体长14m,最大者可达23m。雌鲸小,仅及雄鲸之半。头部庞大,约占体长1/3~1/4,额部甚为突出。体形前粗后细。鳍肢较小,宽而圆,无背鳍,但具少数肉峰,尾鳍较宽。仅下颔具牙齿。体背暗黑色,体侧略淡,腹面银灰色或白色。 生境与分布 主要活动在热带、亚热带的温暖海洋,营1雄多雌的群居生活。潜入水中可深达数百米,潜水时间可长达1小时以上,呼吸时可喷出3~4m的雾柱,斜向前方与水面成45°角。主食深海产的大乌贼及鱿鱼等。分布于南海及台湾南部。 。【生药】: 采集 捕获杀死后,即收集其肠中分泌物(龙涎香),经干燥后即成蜡状的硬块。 鉴别 呈不透明的蜡状胶块,色黑褐如琥珀,有时有五彩斑纹。质脆而轻,嚼之如腊,能粘齿。气微腥,味带甘酸。比重约0.7~0.9,融点为60℃,可溶于纯酸中。燃烧时发蓝焰,香气四溢,酷似麝香,被熏过之物,能保持持久的香气。以黑褐色、体松质韧、焚之有幽香者为佳。 。【化学】:含龙涎香醇(Ambrein)约25%。 灰中主要含CaO6.21%、Mgo9.88%、P2O54.65%、SiO26.02%[1]。醚中不溶物10%~16%,表粪甾醇(Epicoprosterol)30%~40%、粪甾醇(Coprosterol)1%~5%、粪甾酮6%~8%。挥发性物质有二氢-r-紫罗兰酮(Dihydro-r-ionone)、龙涎香醛、龙涎香酯(Ambeinolide)、龙涎香烷(Ambrane)和无机盐等[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35 [2] 维吾尔药志.上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106 。【药理】:本品与麝香相似,小量对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大量则表现为抑制;对离体心脏有强心作用,对整体动物则引起血压下降。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34 【药性】: 性味 甘、酸,气腥。 ❶ 《药性考》:“甘,气腥,涩。” 功效 行气活血,散结止痛,利水通淋。 主治 咳喘气逆,气结癥积,心腹疼痛,淋病。 ❶ 范咸《台湾府志》:“止心痛,助精气。”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0.5~1g。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纲目拾遗》:“治癥结:龙涎香研末,每服0.5~1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