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芩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腐肠,黄文,元芩,土金茶根,印头空心草、黄金茶。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根。 多年生草本,主根长大,略呈圆锥状,外皮褐色。 茎方形,高25~60厘米,基部多分歧,光滑或被短毛。叶对生,卵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3~12毫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全缘,具睫毛,上面光滑或被短毛,下面有腺点,光滑或反在中肋有短毛;无柄或有短柄。 总状花序腋生,花偏向一方;萼钟形,被白色长柔毛,先端5裂;花冠唇形,上唇比下唇长,筒状,上部膨大,基部甚细,紫色,长2~2.5厘米,表面被白色短柔毛;雄蕊4,2强;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基底著生。小坚果4,近圆形,黑色。 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于草原、高燥砾质的山坡。分布东北、山东、四川、陕西等地。 春季至夏初采收。选生长3~4年的植株。 将根挖出后除去茎菌、须根及泥土,晒至半干时撞去栓皮,再晒至全干。干燥根呈倒圆锥形,扭曲不直,长7~27厘米,径约1~2厘米。表面深黄色或黄棕色。上部皮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皮细,有顺纹或细皱纹,上下均有稀疏的疣状支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深黄色,中间有棕红色圆心。老根断面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状,习称“枯黄芩”或“枯芩”;或因中空而不坚硬,呈劈破状者,习称“黄芩瓣”。根遇潮湿或冷水则变为黄绿色。无臭,味苦。 以条粗长、质坚实、色黄、除净外皮者为佳。条短、质松、色深黄、成瓣状者质次。 主产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陕西等地。此外,辽宁、黑龙江亦产。味苦,性寒。 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 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撒。 ❷ 治上呼吸道感染,肠炎:黄芩切碎,加4倍量水浸泡4小时,过滤残渣,再加2倍水浸泡两次,合并滤液,用20%明矾液倒入浸液中,调节pH为3.5,产生黄色沉淀,静置4小时,弃去上层清液,将沉淀物装入布袋中加水过滤,烘干,粉碎,造粒打片。 每次服2~3片(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❸ 治淋,亦主下血:黄芩120克,细切,以水5升,煮取2升,分3服(《千金翼方》)。 每服3克,烧秤锤淬酒调下(《普济本事方》)。 上为末,粥丸,服(《丹溪心法》)。 每服9克,以熟猪肝裹吃,温汤送下,日2服。忌酒、面(《卫生家宝方》)。 ❽ 治灸疮血出:酒炒黄芩6克。 为末,酒服(《怪证奇方》)。 细切。每服9克,水1.5盏,煎,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现代临床用之治疗:一、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用50%黄芩煎液,1岁以下每天6毫升,1岁以上8~10毫升,5岁以上酌加,皆分3次服。 二、慢性气管炎:取黄芩300克,甘草150克,加水煎煮2次,得煎液900克;另取生石灰300克,加冷开水3000克,搅拌浸泡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2400克。 将煎液缓缓加入石灰水中,边加边搅拌,至pH呈7~8为止。每次20~25毫升,日服3次。对单纯型疗效较好。三、急性菌痢:取黄芩、诃子等量,以明矾沉淀法提制成粉。 每次2克,日服4次,小儿酌减。对症治疗,失水者补液,高热者配合解热剂。四、钩端螺旋体病:取黄芩、银花、连翘等量,分别制成黄芩素及银花、连翘浸膏,混合制成片剂,每片重0.5克,相当于生药3.7克。每次10~15片,6小时服1次,小儿酌减。 对中,轻度病人疗效较好,退热较快;对重度晚期病人退热较慢,疗效较差。五、治疗传染性肝炎:将黄芩的提取物——黄芩素装胶囊,每粒0.25克。每次2粒,日服3次。亦有用黄芩素针剂,每日肌注2毫升。另曾配合胎盘组织液每天肌注2毫升,有腹水者配合利尿剂。六、治疗肾炎、肾盂肾炎:用黄芩提取物制成5%黄芩素注射液,每次肌注100~200毫克,每日2次。七、治疗高血压:将黄芩制成20%酊剂,每次5~10毫升,日服3次。此外,以黄芩煎剂预防猩红热,黄芩含片预防白喉有一定作用。 药理作用❶ 抗炎抗变态反应。有较广的抗菌谱,在试管内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煎剂作喉头喷雾,对脑膜炎带菌者亦有效,即使对青霉素等抗菌素已产生抗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亦有效。解热作用。降压、利尿作用。 降血脂和轻度上升血糖作用。利胆、解痉、镇静。 成分:黄芩根含黄芩甙元、黄芩甙、汉黄芩素、汉黄芩甙和黄芩新素,还含苯甲酸、β-谷甾醇等。茎叶中含黄芩素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