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马勃 中药名。 出《名医别录》。别名:马疕,马屁勃,马屁包,灰茹,药苞。为马勃科植物脱皮马勃、大颓马勃、紫颓马勃的干燥子实体。 生于草地上。分布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新疆、江苏、安徽、湖北、湖南、贵州等地。 ❷ 大颓马勃Calvatia gigantea(Batsch ex Pers.)Lloyd.子实体球形或近球形,直径15~20厘米,或更大,不孕基部无或很小;包被白色,后变浅黄或淡青黄色,由膜状外被和较厚的内被所构成,初微具绒毛,渐变光滑,质脆,成熟后开裂成块而脱落,露出浅青褐色的孢体;孢子粉状,球形,光滑或有时具细微小疣,淡青黄色,直径3.5~5微米;孢丝长,与孢子同色,稍分枝,有稀少横隔,粗2.5~6微米。生于旷野草地上。分布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新疆、青海、江苏等地。 生旷野草地上。分布河北、新疆、青海、四川、湖北、安徽、江苏、广西、福建、海南岛等地。 7~9月,当子实体刚成熟时采收,拔起后,去净泥沙。 晒干。本品在梅雨季节生长很快,4~5日即成熟,应注意适时采收,过早或过迟均影响质量。 用手捻之有细腻柔软感。气味微弱。以个大,饱满、松泡有弹性者为佳。 产内蒙古、河北、甘肃、陕西、江苏、湖北等地。 ❸ 紫颓马勃的子实体呈扁圆形或杯形,直径5~12厘米。基部有小柄,包被紫褐色,粗皱,有圆形凹陷,包被薄,外翻。 上部包被已脱落,露出紫色絮状孢体。体轻泡有弹性,用手捻之有大量孢子飞扬。气味微弱。主产江苏、湖北、广西等地。 除上述品种外,同科植物埃蕈(又名:有柄马勃)Lycoperdon gemmatum Batsch.的干燥子实体,亦同等入药。形似马勃而小,直径通常只2~4厘米,上部扁圆,下有短柄;皮较硬脆,内部不呈海绵状。 产四川、湖北、云南、江西、广东、浙江、湖南等地。 除去硬皮,切成方块。 辛味,性平。归肺经。 清肺利咽,解毒,止血。治喉痹咽痛,咳嗽失音,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内服:煎汤,1.5~3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调敷、或作吹药。风寒劳咳失音者忌用。 上药细研为散,以绵裹3克,含咽津。 上为末,每用一字许,吹入喉内,吐涎血出,愈(《经验良方》)。 ❹ 治声失不出:马屁勃、马牙消等分,研末,沙糖和丸芡子大,噙之(《摘元方》)。 ❻ 治臁疮不敛:葱盐汤洗净,拭干,以马屁勃末敷之(《稗史》)。 马勃菌丝海绵(马勃絮垫):将马勃除去包被,切成不同厚薄、不同大小的块状,高压消毒。 马勃绷带及马勃纱布:用45%酒精加入适量马勃粉,使之成为4%马勃混悬液,随将绷带或纱布浸入,浸透后取出挤去液体,干热消毒。 马勃菌丝海绵的用法基本与其它动植物止血海绵相同,使用前不用水浸泡,直接贴于创面,稍加压迫即可。应用马勃粉时先用纱布保护周围脏器,在创面撒布马勃粉后,稍加压迫即可。马勃粉用量较少,粘著性强,撒于实质脏器出血创面很薄一层,不用任何敷盖物即可止血。实质脏器部分切除之出血创面,或外伤破裂之创面,用马勃止血,可避免大块缝扎组织及由此而引起的组织坏死、继发感染、再出血等。 初步认为其止血原理属于物理机械性作用。 由于马勃絮垫不能被组织所吸收,故不能作组织内埋藏止血或死腔填塞之用。 此外,马勃还可制成丸剂、含片,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或制成软膏治疗冻疮、疖肿等。脱皮马勃子实体含亮氨酸、酪氨酸、尿素、麦角甾醇、类脂质、马勃素及磷酸钠等。埃蕈干子实体含抗坏血酸105毫克/100克,脱氢抗坏血酸54毫克/100克;鲜子实体相应含11毫克/100克,6毫克/100毫克;尚分离出马勃素的葡萄糖甙。 其药理作用表现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