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飞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飞廉 【概况】: 异名 飞轻(《本经》),天荠(《别灵》),飞廉蒿(《千金翼方》),老牛错(《黑龙江中药》)雷公菜(《湖南药物志》)。 基源 为菊科飞廉属植物丝毛飞廉的全草或根。飞廉属全世界约95种,中国3种。 原植物 丝毛飞廉Carduus crispusL,又名飞廉(《东北植物检索表》)。 历史 本品《本经》列为上品。《别录》云:“飞廉处处有,极似苦芙,惟叶下附茎,轻有皮起似箭羽,叶又多刻缺,花紫色。”《纲目》载:“飞廉神禽之名也,……此草附茎有皮如箭羽,复疗风邪,故有飞廉、飞雉、飞轻诸名。”观其附图,并对照商品药材,原植物与丝毛飞廉基本一致。中国陕西、甘肃、青海等地作“大蓟”入药。 形态 二年生草本,主根直立或偏斜。茎直立,高40~150cm,具条棱,有绿色的翅,翅有齿刺。 叶互生,下部和中部叶片为椭圆状披针形,长5~18cm,宽1~7cm,羽状深裂或半裂,侧裂片7~12对,偏斜半椭圆形、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边缘有大小不等的三角形或偏斜三角形刺齿;叶向上渐小,最上部叶线状倒披针形或宽线形;叶片表面绿色,有稀疏多细胞长节毛,背面灰绿色或浅灰白色,被蛛丝状薄绵毛,沿脉有较多的多细胞长节毛,基部渐狭,两侧沿茎下延成茎翅。头状花序常3~5个集生于分枝或茎端;总苞卵圆形,径1.5~2mm,总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向内渐长,中层线状披针形,顶端长尖,向外反曲,内层线形,膜质,稍带紫色;管状花紫红色。 瘦果长椭圆形,顶端平截;冠毛白色或灰白色,刺毛状,稍粗糙。花果期4~10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8卷.第1分册.图版19∶1)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400~3600m的山坡草地、田间荒地、河旁、林下。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欧洲、北美、原苏联西伯利亚、中亚、蒙古、朝鲜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 冬、春季采根,夏季采茎、叶及花,晒干或鲜用。 药材产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鉴别 茎圆柱形,直径2~10m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具纵棱,附有黄绿色的叶状翅,翅有针刺;质脆,断面白色,髓部常呈空洞。 叶皱缩破碎,完整者椭圆状披针形,羽状深裂,裂片边缘具不规则的齿裂,并具不等长的针刺,上面黄褐色,无毛,下面有丝状毛。头状花序2~3个著生于枝端;总苞钟形,黄褐色,直径约2cm,苞片多层,外层较内层逐渐变短,线状披针形,先端长尖,成刺状,向外反卷;冠毛刺状,黄白色。气味微弱。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附 同属植物利刺飞廉Carduus acanthoides L.茎部含有降压生物碱飞廉碱(Acanthoidine)和去氢飞廉碱(Acanthoine)。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76 【药性】: 性味 苦,平。 ❶ 《本经》:“苦,平。” 功效 祛风,清热,利湿,凉血散瘀。 主治 风热感冒,头风眩晕,风热痹痛,皮肤刺痒,尿路感染,乳糜尿,尿血,带下,跌打瘀肿,疔疮肿痛,汤火伤。 ❶ 《本经》:“主骨节热,胫重酸疼。”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品30~60g,或为散或浸酒。 外用:捣敷或烧存性研末掺。 使用注意 《本草经集注》:“得乌头良。恶麻黄。”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萹蓄、凤尾草等,治乳糜尿。 ❷ 配金银花、板蓝根,治流行性感冒。 方选和验方 ❶ 飞廉分清汤(云南中医杂志 1988;(2))治乳糜尿:飞廉草50g,萹蓄30g,凤尾草、茯苓、菟丝子、熟地各15g。 水煎服。形体消瘦,头昏耳鸣,腰酸遗精,舌质淡红,脉象细数加金樱子、芡实、女贞子各15g,墨旱莲20g;畏寒肢冷,神疲腰酸,舌质淡,脉细缓,加鹿角胶、杜仲各10g;体倦乏力,纳谷减少,大便溏薄,舌淡白,苔薄腻,脉细弱,加黄芪20g,党参15g,炒白术10g;尿液中出现棉絮状或块状,加六一散、石韦各15g;肉质样块状,排尿不畅,加丹参20g,川牛膝15g;血尿色鲜红,加地锦草30g;血尿色紫暗,夹有紫色块,加红花、当归、桃仁、蒲黄炭各10g;若查见微丝蚴者,配合海群生治疗。 3味共煎以代茶饮,每日1剂,30天为1疗程。 单方应用 ❶ 《安徽中草药》:“治神经痛,关节炎:飞廉30g,延胡索9g。煎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