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青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青皮 【名称出处】:《橘录》 【概况】: 异名 青橘皮(《本草品汇精要》),青柑皮(《本草求原》),青皮橘(《本草蒙筌》)。 基源 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宽皮橘各品种的未成熟果实或果皮。 原植物 宽皮桔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历史 青皮一名,最早见于《橘录》谓:“青桔则为青皮,皆药之所需者。”《汤液本草》谓:“青皮与陈皮一种,青皮小而未成熟”。《本草品汇精要》谓:“青皮即青皮橘也,实与黄橘同种,由其所采时月,生熟及体色.性味不同,故攻疾有异。”《本草蒙筌》谓:“青皮橘,浙群俱生,广州独胜.本与橘红同种,此未成熟落之,皮紧厚,色则纯青,头破裂,状如莲瓣,去穰、咀、薄润醋,炒干。”《纲目》谓:“青橘皮,乃橘之未黄而青色者,薄而光,其气芳烈,今人多以小柑、小柚、小橙伪为之,不可不慎辨之。”根据上面各类本草所载,可归纳为: ❶ 青皮为宽皮橘各品种未成熟的果实,多为落果。 ❸ 也有用小柑、小柚、小橙替代青皮的。 余项参见“橘”条。 。【生药】:春末夏初采收,也有秋季采摘者。 个大者用刀将皮剖成四片至蒂部为止,除净内瓤,晒干,称四花青皮;中等大者称个青皮;最小者习称青皮子,晒干。 药材主产于福建、浙江、四川,江西、云南、湖南等地也产。 鉴别 ❶ 四花青皮外层果皮剖成4裂片,裂皮长椭圆形,边缘多向内卷曲,长2.5~5cm;外表面黑绿色或青绿色,有细密油点(油室),断面边缘有油室1~2列;内表面类白色,有脉络纹。气清香、味苦、辛。 以皮黑绿色、内面白色、油性足者为佳。 加工炮制 ❶ 青皮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闷润,切厚片或丝,晒干。 ❷ 醋制青皮 取青皮片或丝,加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置锅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每100kg青皮,用醋15kg。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含挥发油、黄酮甙[1]。 黄酮甙为橙皮甙、新橙皮甙(Neohespendin)、柑橘素(Tangeretin 5,6,7.8,4’-Pentamethoxyflavone)、二氢川陈皮素(Citromitin,5,6,7,8,3’4’-Hexamethoxyflavanone)和5-去甲二氢川陈皮素(5-o-Desmethyl-citromitin)[2]。 还含对羟福林(Synephnne)[3]。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24 [2]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520,524 [3] 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87 。【药理】: ❶ 对平滑肌作用 青皮煎剂1.5×10-3g/ml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1]。 青皮煎剂10%0.05~0.2ml加入50ml台氏液中,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并能对抗毛果芸香碱和氯化钡对肠管的收缩作用[2]。青皮煎剂7.5×10-3g/ml使离体兔肠抑制,张力降低,收缩幅度降低[3]。 青皮注射液(水提醇沉法制备)1×10-2g/ml,降低离体豚鼠肠管和胃条的紧张性收缩;5×10-2g/ml抑制豚鼠胆囊及小鼠子宫的自发性兴奋;5×10-3g/ml使豚鼠离体膀胱平滑肌兴奋,1.5×10-2g/ml抑制垂体后叶素对小鼠子宫的收缩作用;3×10-3~2.3×10-2g可抑制豚鼠离体气管收缩,并随剂量递增而抑制作用增强,对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也呈解痉作用[4]。 青皮注射液1g/kg iv,可使麻醉猫、兔、大鼠失血性休克及猫、兔、狗的创伤性休克均有升压作用,对输入异种血液(兔血)引起的狗输血性休克也有升压作用,2g/kg iv对马血清致敏的兔,在抗原攻击前给药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如在抗原攻击后给药则动物难免死亡[6]。 参考文献 [1] 新医药学杂志 1974;(12):39 [2] 新医药学杂志 1975;(12):38 [3] 新医药学杂志 1976;(12):39 [4] 中草药 1981;12(6):260 [5] 中草药 1980;11(4):168 [6] 中草药 1980;11(11):501 [7] 中草药 1983;14(8):358。【药性】: 性味 苦、辛,温。 ❶ 《图经本草》:“苦。” 归经 入肝、胆经。 ❶ 《用药法象》:“足厥阴、少阳经之引经药。” 功效 疏肝破气,散结消痰。 主治 胸胁胃脘疼痛,疝气,食积,乳肿,乳核,久疟癖块。 ❶ 《图经本草》:“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气虚者慎服。 ❶ 《仁斋直指方》:“有汗者不可用。” 配伍应用 ❶ 配陈皮、香附,治胸胁胀满疼痛,胃脘胀痛不舒。 ❷ 配鳖甲,治胁下痞块,胸胁疼痛。 ❺ 配神曲、山楂、麦芽,治食积脘腹作痛,嗳腐吞酸,呕吐,泄泻等症。 ⒁配三棱、莪术,治肝脾肿大,肝硬化。 ⒂配乳香、没药、天花粉,治热毒内蕴,大小肠痈,肛门脏毒初起,未成脓者。 方选和验方 ❶ 青硫丸(《太平圣惠方》)治一切气,脾肾久冷,心腹虚胀,脐腹多疼:青皮、硫黄、木香、槟榔、肉豆蔻各30g。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温酒下。 研为散,每服9g,加姜0.15g,水煎服。 研为散,每服3g,温酒调下。 ❹ 青橘皮散(《太平圣惠方》)治小儿伤冷腹痛:青皮、桔梗、赤芍药各15g。研为散,每服3g,水煎服。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 水煎服,食远服。 前8味水煎,去渣,随入后2味,煎3~4沸,徐徐服之。 上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⑾进食散(《苏沈良方》)治脾胃虚冷,不思食,及久病脾虚全不食:青皮、陈皮、高良姜、肉桂各0.3g,草豆蔻3枚,炙甘草0.6g,诃子5枚,乌头1枚。研为散,每服3g,加姜2片,水煎服。 ⑿青皮散(《病因脉治》)治气结腹胀,胸腹作胀,或胸前饱闷,或小腹胀急:青皮、大腹皮。水煎服。 ⒀青皮散(《种福堂公选良方》)治乳痈初起:青皮、山甲珠、白芷、甘草、土贝母各2.4g。为细末,温酒调服。 ⒁和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胃不和,中脘气滞,心腹胀满,呕吐酸水,腹痛泄泻,饮食减少:青皮、炒小茴香、苍术(米泔水浸)、陈皮、肉桂(去粗皮)、炒高良姜、炒香附、炙甘草各30g,桔梗90g。为细末,每服6g,盐少许,沸汤调服。 ⒂枳壳青皮饮(《病因脉治》)治三焦胀,气满腹中,空空然响:青皮、枳壳、大腹皮各等份。水煎服。 ⒃洗眼青皮汤(《证治准绳》)治眼白睛肿起,赤碜痛痒:青皮、桑白皮、萎蕤各30g,大黄、玄参、栀子、青盐(后入)各15g,竹叶60g。水煎去滓,微热淋洗患眼。 ⒄青阳汤(《医醇賸义》)治肝胀,肋下满,痛引小腹:青皮(醋炒)4.5g,柴胡(醋炒)、乌药、陈皮、延胡索各3g,炮姜、木香各1.5g,蒺藜12g,郁金.6g,花椒子(打碎)24粒。水煎服。 ⒅《方脉正宗》:“治疝气冲筑,小便牵强作痛:青橘皮240g(醋炒),胡芦巴60g,当归、川芎、小茴香各30g(俱酒洗炒)。研为末,每早晚服9g,白汤调下。 ” ⒆内补散(《普济方》)治远年近日腰疼,丈夫、妇人肾脏久虚,腰疼不可忍:青皮(去瓤称),破故纸(炒),威灵仙(去芦,洗焙),以上3味各30g,黑牵牛90g。上为细末,每服6g,温酒调下,空心食前服。 ⒇泼火散(《世医得效方》)治伤暑烦躁,发渴口干,及治血痢,妇人热崩:青皮(玄白)、赤芍药、黄连(去须),地榆各等份。为细末,每服3g,冷水调下。 如蓄热而气血妄行,加甘草等份。 (21)《普济方》:“治卒噎:青皮(炒)、土乌药、净茴香(炒)、木瓜各等份。上 ” (24)《普济方》:“治妇人水气,腹胀,四肢肿满,喘息促,小便不利:青橘皮0.9g(汤浸去白瓤,焙),甘遂(煨令微黄)、郁李仁(汤浸去皮研)各15g。上为散,每服1.5g,空心温酒调下,至午时当利,即再服,以大利为效。” (25)橘皮益智汤(《圣济总录》)治痼冷在内,阴气交攻,心痛如刺:青橘皮(汤浸,去白,焙)、益智仁(去皮)、乌头(炮裂,去皮脐)、威灵仙(去土)各30g。 上4味,锉如麻豆。每服6g,水250ml,生姜3片,盐少许,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 (26)《太平圣惠方》:“治虚劳,心腹或脐下疼痛;兼暖脾肾,顺气思食:青橘皮30g(汤浸去白瓤焙),桂心30g,木香60g,桃仁30g(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食前以热酒调下3g。” (27)青灵百合汤(云南中医杂志 1987;(6))治郁热型胃脘痛:百合20~30g,乌药10g,蒲公英20~30g,炒青皮10g,炒五灵脂10g。 每日1剂。水煎,晚饭后顿服。若疼痛剧烈,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28)青茵合剂(中国中药杂志 1990;(5))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青皮50g,茵陈50g,金钱草50g,郁金30g,木香15g,柴胡15g,元胡15g,砂仁15g,枳壳15g,大黄10g,香附15g,鸡内金15g。 上述诸药为1剂量,每日1剂,每剂水煎至200ml,分2次口服。 单方应用 ❶ 《太平圣惠方》:“治疟疾寒热:青皮30g(烧存性)。研末,发前温酒服3g,临时再服。” 【医药家论述】: ❶ 张洁古《珍珠囊》:“青皮主气滞,破积结,少阳经下药也。陈皮治高,青皮治低。” 又疏肝气加青皮,炒黑则入血分也。” ” 疟脉自弦,肝风之崇,青皮入肝散邪,入脾涤痰,故疟家必需之品。”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