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性拖带
拖带现象是Waldo等在1977年在研究心房搏动时所发现的一种特殊心电现象。 现已证实,它可见于各种心动过速。其表现是随著刺激频率的增快,心动过速跟上刺激的频率;当刺激终止时,心动过速又恢复到刺激前的频率。 大多数学者认为,拖带是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征性表现。心动过速发生拖带时,由于心脏的一部分为刺激所激动,另一部分为折返环传出的激动所激动,二者的联合作用出现心房或心室融合波而使心动过速的形态发生改变。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刺激点至折返环传导时间可影响到融合波的产生。若刺激点靠近或位于折返环而使刺激波传到折返环所在部位的时间太短,常不出现融合波,心动过速的形态并无改变,称为隐匿性拖带。 隐匿性拖带的出现,提示刺激点靠近折返环。有人以此方法确定射频消融的部位。 但深入的临床研究表明,仅仅依靠隐匿性拖带指导消融并不可靠。推测可能在拖带时是否表现为融合波,除了刺激点的位置外,还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