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阴道囊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阴道囊肿 阴道囊肿是发生于阴道部位的类似肿瘤性疾病。包括胚胎遗留性囊肿(中肾管囊肿)、上皮包涵囊肿、副中肾管囊肿、尿道上皮囊肿。临床以前二者较为常见。属中医“症瘕”、“带下”疾病范畴。 〔病因病机〕 中肾管囊肿的发病,多数认为来源于胚胎时期中肾管的遗迹,即中肾管遗迹于阴道部之前外侧壁达阴道之最下部发生阻塞,分泌物潴留而形成囊肿;或由于不完全退化,部分呈囊性扩张而形成囊肿。而上皮包涵囊肿,则是由于分娩时阴道粘膜损伤或阴道手术缝合时,阴道粘膜卷入伤口深层,继续增生、脱屑和液化形成囊肿。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成因则多为先天肾气不足,脏腑失于调和,或分娩时的产伤,以致气滞痰瘀互结于胞脉,胞络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中肾管囊肿 (一)临床诊断 1.囊肿小时,常无临床症状;生长很大时,可引起性交困难或性交疼痛,甚至阻碍分娩。偶见囊肿很大者,引起膀胱刺激症状,甚至尿潴留。 2.妇科检查时,可见囊肿多位于阴道的前外侧壁,一般为单个,呈卵圆形、直径多在2~5cm,但偶见很大而突出于阴道口,类似膀胱膨出;有的可在阴道侧壁形成一串小囊肿。 (二)病理诊断 囊壁平滑,衬以单层立方上皮或带纤毛的柱状上皮,在囊内的某些部分还可见到交层的鳞状上皮;囊内有水样,浆液性乳白色液体,或棕色粘稠液体;囊外有平滑肌围绕。 二、上皮包涵囊肿 (一)临床诊断 1.患者多无症状,绝大多数囊肿较小,常于妇科检查时偶然发现。如囊肿增大,可伴有疼痛或不适。 2.妇科检查时,见囊肿好发于阴道后壁下段正中或侧后方,呈单个或多个出现。多数位于粘膜下,色蓝而透明,或如息肉样突向阴道腔。 (二)病理诊断 囊壁为复层的鳞状上皮、囊内容为皮质样物。 〔鉴别诊断〕 1.膀胱膨出:明显肿大的中肾管囊肿而突出于阴道口或阴唇间者,需与膀胱膨出鉴别。后者膨出物柔软,屏气时增大,平卧时尤其排尿后可缩小;金属导尿管插入尿道后,将导尿管头端转向后方,可在膨出物的囊内触到导尿管。而前者于排尿后不见缩小,经尿道插进金属导管后,导尿管与囊肿有一定的距离。 2.尿道憩室:位于阴道前壁下1/2的囊肿应与尿道憩室鉴别。后者经按摩可见尿道口有脓液溢出,肿物缩小;尿道镜观察并同时按摩肿物,可见脓液如挤牙膏似自憩室口外溢;尿道造影术可更清楚地看到憩室。 3.尿道旁腺脓肿:可见尿道口两侧后壁尿道旁腺开口处充血、水肿,压之有脓性分泌物流出。 4.中肾管囊肿与上皮包涵囊肿二者的鉴别,可根据病史,好发部位及病理检查结果而鉴别。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肾气不足 阴道内囊肿,性交不适,小便频数,甚至排尿困难。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尺弱。 二、痰瘀阻滞 阴道内囊肿,性交疼痛,胸闷胁胀,心烦易怒。舌质暗,苔白或腻,脉弦涩。 〔治疗〕 囊肿小又无症状者,一般不需治疗。若囊肿增大,出现症状或合并感染者,可根据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一、中医分型治疗 1.肾气不足 治法:补肾益气,佐以软坚散结。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党参20g 山药20g 杜仲15g 山茱萸15g 熟地15g 当归15g 枸杞子15g 枳壳15g 海藻10g 夏枯草15g 鹿角霜20g。 2.痰瘀阻滞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散结。 方药:桂枝茯苓丸合二陈汤加减。 桂枝10g 茯苓15g 丹皮10g 赤芍15g 桃仁10g 半夏 10g 陈皮15g 海藻10g 夏枯草10g 昆布10g。 二、手术治疗 1.囊肿摘除术:适用于囊肿生长较大,合并感染及出现症状者。 2.囊肿切开剥离术:适用于囊肿较大,且位于穹窿深部,挖除有困难者。可行囊肿切开后剥除囊壁,或切除部分囊壁后,将残留的囊壁边缘与阴道粘膜切缘用肠线缝合造口,开放囊腔。 另外,妊娠期发现阴道囊肿者,暂不予处理。必要时临产后在严格消毒下刺破囊肿,以利胎儿娩出,产后适当时间,再行手术切除。 三、其他疗法 1.外治法:适用于囊肿合并感染者,可采用外阴熏洗、阴道冲洗等方法。遣方用药可参照阴道炎症章节。 2.针灸疗法:可按临床症状取穴。如性交痛者,取三阴交、下关元、足三里、中极穴。操作:用药线点灸上述穴位,每日施灸1次。7天为1疗程。若见膀胱刺激症状,取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中极、三焦俞、委阳穴。操作:针用泻法。留针30分钟,间歇行针,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四、中成药 1.桂枝茯苓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活血化瘀,理气消症。适用于痰瘀阻滞者。 2.菊藻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软坚散结,化瘀消症。适用于痰瘀阻滞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