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铺地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铺地草 【概况】: 异名 小奶汁草(广西梧州、《广西民间中草药》),小号乳仔草、红乳草、小飞扬(福建)。 基源 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铺地草的全草。 原植物 铺地草Euphorbia prostrata Ait. 形态 一年生草本,植物体具白色乳汁。茎纤细,基部多分枝,匍匐或披散,带紫红色,朝上的一面常被毛。叶对生,叶柄短;托叶小,三角形;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长4~8mm,宽3~5mm,先端圆,基部偏斜,边缘具不明显的锯齿,背面疏生细柔毛,常带紫色。 杯状聚伞花序腋生;总苞片外面被毛;花序内具4朵雄花及1朵雌花;雄花仅有1雄蕊;雌花子房三棱形,仅脊上被毛,余均无毛,花柱3枚,离生,顶端2裂。蒴果三棱形,长约1.5mm,除果瓣的脊被毛外,其余均无毛。花果期4~10月。 生境与分布 生于农舍家前房后、路旁或荒地草丛中。 分布于中国华南、西南各地。世界热带地区亦有分布。 。【化学】:含山柰酚、槲皮素、槲皮甙、秋英甙(Cosmosiin,即芹菜素葡萄糖甙)、鼠李亭3-半乳糖甙[1]。 从叶中分得3种新化合物:铺地草素A、B、C(Prostratin A,B,C)和11种已知化合物:鞣云实精(Corilagin)、1,2,3-三-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大花特罗马素Ⅰ,Ⅱ(Tellimagrandin Ⅰ,Ⅱ)、牻牛儿素(Geraniin),玫瑰素A、B、D、E、G,和槲皮素3-β-D-木吡喃素(1→2)-β-D-葡萄吡喃糖甙[2]。尚含没食子酸[3]、β-谷甾醇、豆甾醇、丙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乌氨酸、2-氨基丁酸、三十烷酸甲酯、三十二烷酸甲酯[4]。 参考文献 [1] CA 1982;97∶197350q [2] Chem Pharm Bull 1990;38(12)∶ 3296(CA 1991;115∶5109v; CA 1992;117∶108086f) [3] 中国中药杂志 1992;17(4)∶225 [4] CA 1992;116∶252100c 。【药性】: 功效 叶:催乳。 主治 催乳,黄疸。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福建药物志》:“治痢疾,肠炎:铺地草(鲜)、酢浆草、金银花各30~60g,捣烂取汁和蜜调服。” 单方应用 ❶ 《福建药物志》:“治白喉:铺地草(鲜)用米泔水洗净,捣烂绞汁30ml(5~7岁)分3次服,2小时1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