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金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金箔 【名称出处】:《本草蒙筌》 【概况】: 异名 金薄(《药性本草》),金页(《化学药品辞典》),大赤金(《中药材手册拾遗》)。 基源 金箔为自然元素类矿物铜族自然金,经冶炼成的黄金,裹以乌金纸或薄皮(牛盲肠外层薄膜)锤打成极薄片。 历史 金薄始载于明·《本草蒙筌》。但宋·马志载:“今医家所用,皆炼熟金箔,及以水煮金器,取汁用之。”宋·寇宗奭亦曰:“……必须烹炼锻(金)屑为箔,方可入药。”表明了以金箔药用历史悠久。现今与古代相同。 形态 自然金属于等轴晶系。单晶体少见。通常呈分散粒状或不规则树枝状集合体。金黄色,常含有银,随含银量的增高则颜色逐渐变为淡黄。 条痕金黄色。金属光泽。 硬度2.5~3。具强延展性。无解理。密度19.3g/cm3(纯金)。 熔点1062℃。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酸,只溶于王水。 产状 自然金分为山金和砂金,山金又称脉金,产于石英脉、硫化物矿脉等热液脉中,或产于火山岩系里与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矿床中;沙金系古河床及现代河床、涧谷中沙砾堆积夹杂的金砂,为脉金从其母岩分离出后冲淤聚集者。 产地 自然金中国各地均有产出。 金箔主产于江苏江宁,福建福州,浙江,广东、北京。 。【生药】:鉴别 性状 金箔呈极薄的片状,通常切成正方形,有的为圆形,夹于薄纸层中。 正方形边缘整齐,长宽为83.3mm2,圆形直径为30~50mm。亮金黄色。具较强的金属光泽。不透明。体较轻,质薄,易漂浮,并易皱折而破裂。气、味皆无。 理化 取金箔溶于王水(3份盐酸与1份硝酸混合),溶解后为鲜黄色透明液体。若含银则有白色沉淀析出。 加工炮制 原金箔入药。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自然金主成分为金,另尚含有少量Bi、Pt、Cu、Pd、Rh、Ir、等元素[1]。药用金箔含金量各地有差异,一般含金量为74%~80%。 参考文献 结晶学与矿物学.地质出版社,1978:184 【药性】: 性味 辛、苦,平。 ❶ 《本草汇言》:“辛,寒。有毒。 ” 归经 入心、肝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二经。” 功效 镇心,安神,解毒。 主治 惊痫,癫狂,心悸,疮毒。 ❶ 《药性论》:“主小儿惊伤,五脏风痫,失志,镇心,安魂魄。”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一般多作丸药挂衣。外用:研末撒。 使用注意 阳虚气陷、下利清冷者忌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金箔丸(《证治准绳》)治心脏风邪,恍惚狂言,意志不定·金箔200片,腻粉15g 用新小铛子,中先布金箔,逐重(汪:重音虫)用粉隔之,然后下牛乳150ml,用文火煎至乳尽,金箔如泥,即于火上焙干,研为末,蒸饼和丸如小豆大。 每服5丸,食唇新汲水下。 上7味,将6味同再研匀。以鼎子1个,铺一重金箔了,掺一重药末,次第铺盖了,用牛乳240ml,于鼎上浇之,以慢火煨令乳汁尽成膏为度。每服取皂角子大,薄荷汤化服之❸ 金箔镇心丸(《沈氏尊生书》)治癫痫惊悸,怔忡气郁,一切痰火之疾:西珀、天竺黄、朱砂各15g,胆星30g,牛黄、雄黄、珍珠各6g,麝香0.5g 蜜丸,每丸1g,金箔为衣,薄荷汤下1丸❹ 金箔丸(《圣惠方》)治小儿食痫,坠痰涎:金箔5片(细研),腻粉9g,甘遂0.1g(煨微黄,捣为末)。上药相和研令匀,以枣瓤和作剂子,以5片金箔裹上,更著湿纸裹,煻灰火煨匀热,候冷。取研1丸如绿豆大。每服以人参汤下2丸.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❺ 金箔散(《补要袖珍小儿方论》)治聤耳脓水:白矾、胭脂各15g,金箔7片。 上同研末,日3度掺在耳内,每用适量。【医药家论述】: ❶ 缪希雍《本草经疏》:“《太清法》云,金性本刚,服之伤肌损骨。惟作箔入药,可为镇心安神之用。如或止因心气虚以致神魂不安,并无惊邪外入者.当以补心安神为急,而非金箔所能定矣。” 若成块锭金及手饰之类,非无味,且有油腻,良非所宜。” 生金有毒,即箔亦不可多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