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金挖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金挖耳 【名称出处】:《分类草药性》 【概况】: 异名 朴地菊、劳伤草(《泉州本草》),翻天印、铁骨消(《湖南药物志》),挖耳草(《重庆草药》),耳瓢草(《贵州草药》),倒盖菊、山烟筒头(广州空军《中草药手册》)。 基源 为菊科天名精属植物金挖耳的全草。 原植物 金挖耳Carpesium divaricatum Sieb.et Zucc.(Carpesium atkinsonianum Hemsl.) 历史 金挖耳见《植物名实图考》卷十五,湿草类:“高二尺余,独茎褐紫,参差生叶,叶如凤仙花叶,面青背白,微齿,秋开黄花,如寒菊下垂,旁茎弱欹,故有是名。”按上描述及附图,对照商品药材原植物,与本品相符。 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较细弱,直立,高25~100cm,中部有分枝,被短柔毛。下部叶柄长2~2.5cm,无翅,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 15cm,宽3~5cm,基部圆形、截形或微心形,边缘有不规则粗锯齿,上部叶渐小,长圆状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基部有不规则细锯齿或全缘;全部叶两面贴生短柔毛并有腺点。头状花序直径6~8mm,下垂,单生于茎或枝顶,基部有2~4枚长圆状披针形苞叶;总苞宽卵球形,总苞片4层,外层的宽卵形,中层和内层长圆形或线状长圆形;全为管状花,黄色,缘花雌性,中央花两性。瘦果线形,顶端具喙和腺点。花期7~8月,果期9~11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484页.图6381)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灌丛或路旁。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8~9月花期采收。 药材产于四川、福建、湖南等地。 鉴别 茎细而长,全体被有丝光毛,幼嫩处尤为浓密,灰绿色至暗棕色。叶多皱缩破碎,卵状长圆形,灰绿色至棕绿色。 茎基丛生细根,长约5~10cm,暗棕色。 有时带头状花序,呈桔黄色。有青草气,味涩。 。【药性】:性味 苦、辛,寒。 ❶ 《植物名实图考》:“凉。” ” 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止痛。 主治 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牙痛,腮腺炎,颈淋巴结结核,乳腺炎,带状疱疹,急性肠炎,痢疾,疮疖痈肿,毒蛇咬伤。 ❶ 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腹痛,急性肠炎,淋巴结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或捣汁。 外用:煎水洗或鲜草捣烂敷患处。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牙痛,急性肠炎,痢疾,尿路感染,淋巴结结核:金挖耳6~15g,水煎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