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避讳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避讳学 又称“史讳学”。 研究避讳的历史学科。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所特有的。 讳指忌讳,避讳即人们在文字上不得触犯帝王、长者、尊者之名,如遇其字,便要用一种当时允许的办法来改变或回避。 避讳从周朝就有,至秦,汉逐渐形成,唐宋则避讳大盛。尤其以宋朝最严,延续至清末。由于避讳实行了2000多年,对我国古代史籍影响很大,史书上有不少因避讳而将文字改易的地方,常使古书混淆不清,史实也因此产生舛误。避讳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这种特有的历史现象。避讳学的目的是为历史研究辨伪、辨误和释疑。 避讳的方法常见的有3种:(1)改字。 即原来要用的字因避讳不能用了,另改一意思相近的字来代替。 如秦始皇名正,正月就改成端月。(2)空字。 即将避讳的字空著不写,或作空围“口”,或作“某”,或直写“讳字”。(3)缺笔,即减少原来字形的笔画。避讳的种类主要有6种;(1)因避讳而改姓;(2)因避讳而改名;(3)因避讳而改官名;(4)因避讳而改地名;(5)因避讳而改干支;(6)因避讳而篡改历史事实。因为避讳对史籍从而对史学研究影响很大,历代学者十分重视对避讳的研究。 清代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卷23对避讳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现代史学家陈垣对避讳学研究很深,1928年写成了《史讳举例》一书,是这方面的权威著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