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踏雪寻梅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踏雪寻梅图 【作品赏析】: 踏雪寻梅,是历代文人画家最喜选用的题材之,如同“松风高上”、“驴背吟诗”、“松溪独钓”一样,突出表现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闲情逸致。 此图描绘崇山峻岭,白雪皑皑,万籁俱寂,铺雪的盘山路上正行进著一主三仆。主人骑在马上,著披风,戴斗笠,两手拢于胸前。三仆人,一马前探路,一马侧服侍,一马后跟随,或肩扛衣物,或腋夹长棍,随主人前来尽雪山寻梅之雅兴。由于气候寒冷,四人皆上身前倾,将颈部缩至衣领之中。近景一棵双又梅树,树上花苞欲放,暗香浮动。两根树干挺韧,枝条参差舒展。 莹莹树挂,栗栗人身,以及银装素裹的高山峡谷,越发衬托出梅花不畏严寒,傲雪屹立的勃勃雄姿,从而体现出文人高深的修养和不近仕途,甘愿隐居的心理内涵。由宋至清,文人画中不乏梅、兰、竹、菊的题材,多寓意傲骨、高风、亮节,而冒严寒,踏冰雪,深山寻梅,更进一步强调了画中雅士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此图峭峰直上,山林幽静,从构图和立意上都与马远《踏歌图》有渊源关系。山石棱角方硬,树干苍劲挺拔,加之浓墨重染,更可看出马远笔意。 画家著重墨色浓淡变化,层次清楚,远近分明。在树干、树枝、山路和远山上留出大量空白,以示厚雪覆盖。 而天空则以淡墨涂染,阴云笼罩,“挤”出堆雪之处,成功地表现了雪天的山林之景。图中以景为主,人物很小,本不醒目,但画家在瘦硬松石之中,却以圆润笔法绘出丰腴的四人形体,寻梅之人给寂静山林带来生气。 约占画面三分之一的梅树以浓墨点染,而后衬以松枝虚影,突出本画主要景物。通过皴擦点染与巧妙地留出空白,使景物真实感增强。路边丛树和人物衣襟飘带都一丝不苟。动与静的和谐统一,使此画成为明代宫廷绘画的精品。。 明 王谔 轴 绢本水墨 纵106.7厘米 横61.8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