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沙糖
【概况】: 异名 沙糖(《唐本草》),紫沙糖(《纲目》),黑沙糖(《本草原始》),红糖(《医林纂要》),片黄糖(《本草求原》)。 基源 为禾本科甘蔗属植物甘蔗的茎汁经炼制而成的赤色结晶体。 原植物 甘蔗Saccharum sinense Roxb. 余项参见“甘蔗”条。。【药性】: 性味 甘,温。 ❶ 《唐本草》:“甘,寒。” ❷ 《纲目》:“性温。” ❸ 《医林纂要》:“甘,热。” 归经 入肝、脾、胃经。 ❶ 《得配本草》:“入足太阴经。” ❷ 《本草求真》:“入肝。” ❸ 《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❹ 《本草撮要》:“入足太阴、阳明经。” 功效 补中缓肝,活血和瘀。 主治 产后恶露不行,口干呕秽,虚羸血痢。 ❶ 《唐本草》:“功体与石蜜同,而冷利过之。” ❷ 《食疗本草》:“主心热口干。” ❸ 《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杀虫,解酒毒。” ❹ 《本草衍义》:“治心肺大肠热。今医家治暴热,多以此物为先导。” ❺ 《纲目》:“和中助脾,缓肝气。” ❻ 《本经逢原》:“熬焦,治产妇败血冲心,及虚羸老弱血痢不可攻者。” ❼ 《本草从新》:“补,和中和血,功用与白者相仿而稍逊。和血则紫者为优。” ❽ 《医林纂要》:“暖胃,补脾,缓肝,去瘀,和血,润肠。” ❾ 《随息居饮食谱》:“散寒活血,舒筋止痛。” 用法用量 内服:开水、酒或药汁冲化,9~15g。 外用:化水涂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 有痰湿者不宜服。 ❶ 《食疗本草》:“多食损齿,发疳 ,不可长食之。” ❷ 《本经逢原》:“助湿热,不可多食。”。【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纲目》:“治上气喘嗽烦热,食即吐逆:沙糖、姜汁等份,相和,慢煎20沸,每咽半匙。” ❷ 《纲目》:“治痘不落痂:沙糖调新汲水200ml服之,白汤调服亦可,日2服。” ❸ 《摘元方》:“治下痢噤口:沙糖250g,乌梅1个。水600ml,煎300ml,时时饮之。” ❹ 《摘元方》:“治食韭口臭:沙糖解之。” ❺ 《摘元方》:“治虎伤人疮:水化沙糖300ml服,并涂之。” ❻ 《中国民间小单方》:“治狗、猪、鼠咬伤:沙糖3g,水煎服或外抹患处。” ❼ 中医杂志 1976;(6):“治火烧伤、水烫伤:赤沙糖瓦上煨,研末,菜油调敷。”。 【医药家论述】: ❶ 李时珍《纲目》:“沙糖性温,殊于蔗浆,故不宜多食。但其性能和脾缓肝,故治脾胃及泻肝药用为先导。《本草》言其性寒,苏恭谓其冷利,皆昧此理。 ” ❷ 黄宫绣《本草求真》:“沙糖,本于甘蔗所成。甘蔗气禀中和,味甘气寒,已为除热润燥之味,其治则能利肠解烦,消痰止渴。至于沙糖,经火煅炼,性转为温,色变为赤,与蔗又似有别,故能行血化瘀,是以产妇血晕,多有此与酒冲服,取其得以入血消瘀也;小儿丸散,用此调服,取其温以通滞也;烟草用以解毒,亦取其有开导之力也。然性温则消、则下,故虚热过服,则有损齿消肌之病;味甘主缓、主壅,故痰湿过服,则有恋膈胀满之弊,此又不可不深思而熟察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