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豨莶草(图30)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豨莶草(图30) 本品为菊科植物豨莶Siegesbeckiaorientalis L.、腺梗豨莶Sieg 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毛梗豨莶Siegesbeckia glabrescens Makino的干燥地上部分,原植物均系一年生草本,野生与栽培均有。另外,有的地区以防风草或鬼针草作豨莶草药用,为地区习惯用药。 【性状鉴别】 全草茎略呈方柱形,多分枝,节稍膨大,长30~110cm,直径0.3~1cm。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紫棕色,有多条纵沟及细顺纹,被灰色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片多皱缩,展平后呈卵圆形、三角状卵形,长12~18cm,宽6~10cm,边缘有钝齿,两面皆有柔毛,主脉三出。头状花序有时可见,总苞片长匙形,质脆,易碎。气微,味微苦。 以身干、叶多、枝嫩而壮、鲜绿色、无根、无杂质者为佳。 【炮制方法】 (一)净制 洗净。 (二)切制 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三)炮炙 1.酒制 取豨莶草段,加酒拌匀,置适宜的容器内,加热蒸透,取出,干燥。每100kg豨莶草,用黄酒20kg。 2.蜜制 取豨莶草加蜜拌匀,晾半天后,蒸1小时,晒干。豨莶草段500kg,用蜜15kg。 3.酒、蜜制 取豨莶草叶揉碎,加酒蒸2天,焖1夜,晒干,再加酒蒸。如此九蒸九晒,最后加蜜水炒干。豨莶草500kg,用陈酒120kg,蜜250kg。 【性味归经功效】 寒、苦、辛。归肝、肾经。祛风湿,通经活络,清热解毒。 【应用】 1.风湿痹证,筋骨疼痛,四肢麻木 本品辛散苦燥,祛筋骨间风湿,通痹止痛。常与臭梧桐配伍,豨莶草祛风除湿,臭梧桐宽筋活血,相配则祛风湿,活血的功效较佳,尤生用偏寒,善化湿热,对风湿痹痛偏热者,用之尤宜。治疗风寒湿痹或中风痿痹,单用本品,酒蒸为丸,温酒吞服,效果亦好。 2.半身麻木 本品有利筋骨,清降肝火作用,可用于高血压及高血压引起的半身麻木,可配牛膝、臭梧桐、桑寄生以达到降压作用。 3.疮痒肿毒,湿疹瘙痒 本品清热解毒,祛风湿而止痒,内服外用均可。 4.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常与紫草、鱼腥草、金钱草、龙胆草、甘草配伍,每天1剂。 【用法及注意事项】 煎服,15~20g。外用适量。湿疮,湿疹宜生用;治疗风湿痹证宜制用。 【备注】 《本草纲目》:“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痛膝弱,风湿诸疮。”“生用则性寒,熟用则性温。” 豨莶草含生物碱、酚类、豨莶苷、豨莶苷元、氨基酸、有机酸、糖类、苦味质等。豨莶草水煎剂或醇浸剂与臭梧桐合用,有明显抗炎作用。其水浸液和30%乙醇浸出液有降压和扩张血管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