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
❶ 谦让。 孔子伦理思想范畴之一。孔子提倡让,并身体力行。《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论语·里仁》:“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他认为能以礼让治国,人们就不会相互争斗攻伐,人们之间就能保持和睦的关系,社会就会安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即使是参加竞争性活动,也要做到谦让,“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然而面对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时不能推让,而要勇于承担,他说:“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强调人们应以仁为己任,在实践仁这种事情上,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对于孔子让观念,儒家后继者有所发挥。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强调受让选择对象。 《大学》:“一家让,一国兴让。”强调国君一家谦让的作用。 ❷ 责罚。《孟子·告子下》:“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国语·周语》“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注云“让,谴责也。”此指王巡狩时,责之以言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