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孔夫子的箴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孔夫子的箴言》

《孔夫子的箴言》

席勒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

未来姗姗而来迟,

现在像箭一般飞逝,

过去亲远静立不动。



当它缓行时,任怎样急躁,

也不能使它的步伐加速。

当它飞逝时,任怎样恐惧犹疑,

也不能使它的行程受阻。

任何后悔,任何魔术,

也不能使静止的移动一步。



你若要做一个聪明而幸福的人,

走完你的生命的路程,

你要对未来深谋远虑,

不要做你的行动的工具!

不要把飞逝的现在当作友人,

不要把静止的过去当作仇人!





空间的测量有三种:

它的长度绵延无穷,永无间断;

它的宽度

辽阔万里,没有尽处;

它的深度深陷无底。



它们给你一种象征:

你要看到事业垂成,

必须努力向前,不可休息,

决不可因疲乏而静止;

你要认清全面的世界,

必须广开你的眼界;

你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必须审问追究到底。

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

只有博学可以使你明辨世事,

真理常常藏在事物的深底。

(钱春绮 译)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部分作于1795年,第二部分作于1799年。

中国有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宝库。在善于哲理思辨这一点上,中华民族和德意志民族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17世纪的时候,来中国的传教士把孔子等中国著名哲学家的思想带入欧洲,引起伏尔泰、狄德罗、卢梭、歌德等一大批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极大兴趣。爱好哲理思考的席勒从孔子的思想中悟出了他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写下这首诗来勉励自己,也勉励他的同胞。

诗的第一部分是对孔子在《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话的解释、理解和发挥。这段话说:“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席勒则把时间分成三种类型:未来姗姗来迟,现在迅速飞逝,过去静止不动。这也就是说,要争取美好的未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要花出艰苦的劳动。当你在努力争取的过程中,往往会感觉同争取的目标相差实在太远,从而产生急躁情绪。但是,欲速则不达,未来不是那么轻易到来的,“任怎样急躁,也不能使它的步伐加速。”于是,席勒告诫人们:“要对未来深谋远虑”,要坚定地走完自己生命的路程。至于现在,它总是转瞬即逝,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飞逝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席勒告诫人们:“不要把飞逝的现在当作友人”,老抱着不放,要着眼于未来,要有不断创新的开拓精神。而过去则是既成事实,它既抛弃不了,也回避不了,用对付仇人的办法来对待它是行不通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过去,从中得出经验教训,为现在和未来服务。

诗的第二部分依据的主要是孔子的两段语录。一段是《论语·雍也》中的“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另一段是《论语·公冶长》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席勒由此而阐发了他对知识的看法。他把知识比作具有无限长度、宽度、深度的空间。从长度来说,就是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去奋力争取,不可“中道而废”;从宽度来说,就是要有宽阔的眼界,有全面的知识;从深度来说,就是要刨根问底,弄清事物的本质。通过这一比喻,旨在告诉人们学无止境的道理。但是诗人又告诉人们,尽管知识是无限的,恒心却“可以使你达到目的”。诗的最后两句是对“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观点的发挥,席勒所说的“真理常常藏在事物的深底”,正是要求人们采用一切方法来发掘出深藏在表面现象背后的真理。

席勒喜欢在他的诗歌中进行哲理探讨。他在这首诗中将东方的哲学思想同西方的思维逻辑结合起来,用以表达他自己的进取精神。孔子的思想经他一发挥,不仅更容易为欧洲当时的人们所接受,而且也显得更加系统,更加完整,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一种融合。

哲理诗《孔夫子的箴言》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孔夫子的箴言

 1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
 未来姗姗而来迟,
 现在象箭一般飞逝,
 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当它缓行时,任怎样急躁,
 也不能使它的步伐加速。
 当它飞逝时,任怎样恐惧犹疑
 也不能使它的行程受阻。
 任何后悔,任何魔术,
 也不能使静止的移动一步。
 
 你要做一个聪明而幸福的人
 走完你的生命的路程,
 你要对未来深谋远虑,
 不要做你的行动的工具!
 不要把飞逝的现在当作友人,
 不要把静止的过去当作仇人!
 
 2
 
 空间的测量有三种:
 它的长度绵延无穷,
 永不间断;它的宽度
 辽阔万里,没有尽处
 它的深度深陷无底。
 
 它们给你一种象征:
 你要看到事业垂成,
 必需努力向前,不可休息,
 决不可因疲乏而静止;
 你要认清全面的世界,
 必需广开你的眼界;
 你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必需审问追究到底。
 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
 只有博学可以使你明辨世事,
 真理常常藏在事物的深底。

 
 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许多思想家和文学家都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中国的文化,席勒也不例外,他的《孔夫子箴言》就表达了这位异国诗人对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景仰。
 《孔夫子箴言》 1795年和1799年发表于席勒创办的《文艺年鉴》。此时,诗人与歌德合作,创作正大放异彩,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理性思考,凝铸了他的人生体验。
 《孔夫子箴言》由两首短诗组成。
 第一首阐述作者的时间观。时间它有脚啊,它的步伐有三种:未来、现在和过去。对这三种时间难以精确地描述,于是诗人艺术地再现了人们的心理感情。未来总是与希望同在,人们对它便有无限寄托,但是时间的脚步并不以我们的希冀而加速,在这种强烈的期盼下,未来就显得“姗姗而来迟”了。“象箭一般飞驰”的是现在,他的来去是这样的轻悄而匆忙,在你稍一转动之间就过去了,真是挽不住,留不得啊!无怪乎孔夫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江,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诗人以此自勉,也告诫世人,要珍惜时光,万勿使其错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与现在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过去,它是“静立不动”的,诗人把过去的时间与过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认为过去的人世业绩,已成定局,所谓盖棺论定,任凭人们评说,它都是客观存在的。基于三种时间的特点,要采取不同的态度。“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应提前安排未来;韶华易逝,青春难再,对于现在应充分利用;过去不可能重复,后悔无用,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可以吸取教训,以为鉴诫,因而“不要把过去当作仇人”。
 第二首是诗人对空间的认识,即认识和对待世界的方法。时间前后相续,无始无终,空间则是浑沌的,立体的。对它的把握,诗人从长、宽、高三个方面。它的长绵延无穷,宽则辽阔无边,深即高,不见根底。诗人在形象地描绘了空间之后,就引申到人生世事,世上任何事物都有长度、宽度和深度。要想事业有成须有恒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认识世界,要博学多闻,力求广泛全面,触类旁通;探求真理,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深究到底,只有“博学而笃志”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诗人对自然有深刻的洞察力,他将外部看到的东西,经过主观思考,赋与人事感情,来唤起人们的觉悟,这正是儒家所谓“推天道以明人事”。儒家信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不息,有志的人应奋斗不息。本诗正是由时间、空间这两种运动着的存在方式引伸出社会规律,与儒家的思想方式一致,反映了作者强烈的进取精神。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