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尾化石
古代棘皮动物门中的一类化石。 即蛇尾纲在地层中保存至今的化石。亦称“阳遂足”。 体盘小。 口在腹面,无肛门。 体盘和腕之间有明显的界限。腕5个,细长,不分枝,只能作水平屈曲运动(蛇尾目);或有分枝,能兼作垂直运动(如蔓蛇尾目)。 易脱落,但能再生。一系列化石显示一个逐渐的过渡,从早期具步带板和外管足器官的海星类构造,变成具有特别加大的“脊骨”片。 管足器官仍包围在口面腕骨骼中的构造,此为蛇尾类所特有。从早奥陶世开始延续至今,存有2000余种,分布甚广。沿海常见的有绿蛇尾,又称“短刺皮蛇尾[Ophioderma bre vispina],多分布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巴西一带;普通欧洲蛇尾,又称“腕刺蛇尾”[Ophiothrix fragilis];筐蛇尾,又称“蔓星鱼”,其腕多分支,能卷曲,栖息于深海。一般其化石很少见,对地层研究作用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