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蚱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蚱蝉 【概况】: 异名 鸣蜩(《诗经》), 基源 为蝉科蚱蝉属动物黑蚱的全虫。 原动物 黑蚱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 历史 蚱 形态 雄虫体长而宽大,长4.4~4.8cm,翅展12.5cm,雌虫稍短,黑色,有光泽。头部横宽,中央向下凹陷,颜面顶端及侧缘淡黄褐色。复眼1对,大而稍宽,呈淡黄褐色;单眼3个,位于复眼中央,排列呈三角形。触角短小,位于复眼前方。前胸背板两侧边缘略扩大,中胸背板有2个隐约的中央线状淡赤褐色的锥形斑。翅2对,透明有反光,翅脉显明,前缘淡黄褐色,翅基室1/3为黑色,亚前缘室呈黑色,并有1淡黄褐色斑点。后翅基部2/5为黑色。 雄虫具鸣器,雌虫则无。足3对,淡黄褐色,腿节上的条纹,胫节基部及端部均黑色,腹部各节黑色,末端略尖,呈钝角。雄虫腹盖发达,不及腹部的一半,外缘呈弧形隆起;腹盖的外缘与后缘,各腹节的后缘以及分布在腹面分散的点均为淡黄褐色,雌虫腹盖不发达,产卵器显著。 生境与分布 成虫多栖于柳、杨、枫杨及苹果,梨,桃,杏等阔叶树木上。 中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生药】: 采集 6~7月间捕捉,捕捉后蒸死,晒干。 【化学】: 干品含水分20.62%,蛋白脂64.25%,脂肪2.30%,维生素A、B及灰分3.33%,(P、Ca、Fe、Cu、Mn等)。鲜品含水分65.9%,蛋白脂25.5%,脂肪2%,碳水化合物1.4%,维生素A、B,C及灰分2.3%等。 参考文献 邓明鲁等.中国药用动物.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药性】: 性味 咸、甘,寒。 ❶ 《本经》:“味咸,寒。” 归经 《本草汇言》:“入手太阴、足厥阴经。” 功效 清热,熄风,镇惊。 主治 小儿惊风,癫痫,夜啼。 ❶ 《本经》:“主小儿惊痫,夜啼,癫病,寒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个;或入丸、散。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蚱蝉散(《太平圣惠方》)治小儿风热惊悸:蚱蝉15g(去足、翅,微炒),茯神15g,龙齿23g(细研),麦门冬15g(去心焙),人参23g(去芦头),钩藤15~23g,牛黄6g(细研),蛇蜕皮17cm(烧灰),杏仁15g(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上药捣罗为散,入龙齿、牛黄,合研均匀。每服以新汲水调下1.5g,量儿大小加减。 ❷ 蚱蝉散(《普济方》)治小儿初生百日内发痫:蚱蝉(煅)、赤芍药各1g,黄芩0.6g。为末。水100ml,煎至50ml,去渣服。 上药细研为散,不计时候,以薄荷汤调下0.4g,量儿大小加减服。 加水700ml。 入竹沥240ml,煎服。 ❺ 蚱蝉汤(《普济方》)治诸风痫,胸中痰盛:干蚱蝉7枚(微炙),白鲜皮30g,钩藤、细辛(去土)、川芎(锉)、天麻、牛黄(别研)各1份,蛇蜕15cm(炙黄),上药为末,拌入牛黄和匀。每服3g,入水100ml,入人参、薄荷各少许,煎60ml,去渣,稍热服。 ❻ 上海中医药学杂志 1990;(11):“治风疹,瘙痒:蚱蝉50枚,苦参、地肤子、风眼草、地骨皮各30g,水煮1小时,每日3次,每次20ml,送服蚱蝉2枚。” ” 食疗 《食物药用指南》:“治乳汁不足:知了3个,猪脚1个,煮烂食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