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流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流亡流浪,逃亡。張衡《思玄賦》:“咨妒嫮之難并兮,想依韓以流亡。” 流亡 流亡四幕话剧。田野著。1946年3月19日作。1946年5月上海北风出版社初版。 ☚ 秧歌剧选集 筑 ☛ 流亡 流亡长篇小说。洪灵菲著。1928年4月15日上海现代书局初版。 ☚ 菊芬 赵子曰 ☛ 流亡 流亡长篇小说。洪灵菲著。1928年4月15日上海现代书局初版。它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草创时期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优秀作品。小说通过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身的革命者沈之菲的流亡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在革命低潮中革命青年由各种苦闷甚至沉沦,而转到反抗的历史过程。青年主人公沈之菲是一个热情的、有正义感的M党部的重要职员,他平时讲话很激烈,“和那些专拍资本家、大劣绅、新军阀的马屁的党员,意气大大不能相合”,由此引起当局者的注意,被视为危险人物。大革命失败后,他被通缉。只得偕同恋人黄曼曼离开广州流亡香港。在香港又因为和其他流亡者的频繁接触被捕,后被驱逐出境。回到家乡后,他无法活动;家庭对他不理解,父亲说他是“索隐行怪,堕入邪道”,母亲则劝他慎行修身,听从父言,而他那封建包办婚姻的小家庭又给他平添无限烦恼。沈之菲感到了一种被压抑的思想苦闷,对革命是否能获得成功也发生了怀疑,而且起了自杀、“习儒”的颓唐之念。但是,他最终克服了消沉,坚定了革命信念,认识到“唯有不断的前进,才能得到生命的真诠!”于是他摆脱家庭的樊笼,为革命奔走,再度走上流亡之路,辗转于新加坡和暹罗(泰国)。小说以愤激的笔触揭露了反动势力对革命的镇压,同情受害青年的不幸遭遇。幼稚的沈之菲自以为离开国土便可“万事大吉”,但国外的政治环境一样艰辛。他在南洋备尝流离颠沛之苦,受尽了凌辱,使他看到了社会的黑暗,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和欺诈,明白了要消灭这种“资本社会的罪恶的显证”,必须经过一场流血斗争。从而使他鄙弃“灰色的生活”,决心为革命献身。沈之菲终于离开流亡生活,回到自己的国土,投入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沈之菲的生活道路是对当时一部分青年企图逃避现实的错误的批判,同时给那些苦闷彷徨的青年指出只有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鼓舞了广大青年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它“总算是一部大时代中一个青年的生活记录”(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但作品以浪漫主义的笔法插入过多的恋爱场景,也流露出较重的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情调。 ☚ 莎菲女士的日记 中秋晚 ☛ 流亡 流亡逃亡流落异乡。《大雅·召旻》一章:“瘨我饥馑,民卒流亡。”郑《笺》:“瘨,病也。病国中以饥馑,令民尽流移荒虚也。”孔《疏》:“病害我国中以饥馑,令国中之民尽流移而散亡。” ☚ 流 流火 ☛ 流亡;逃亡liúwánɡ táowánɡ【同】 都是动词;都有因自然灾害或社会原因而离开本乡或本国的意思。 流亡liúwáng〈动〉因灾荒或政治原因离开家乡或祖国:流亡生活│流亡国外。 流亡liúwáng因政治或灾害等原因被迫离开祖国或家乡。 流亡(4次) 流亡liú wáng❶消亡;死亡。《离骚》:“宁溘死以流亡兮。”金开诚校注:“流亡,按《惜往日》有‘宁溘死而流亡’句,句意应与此句相同,则‘流亡’显然不能解释为‘流放’或‘死于流放’。王逸对《离骚》此句的解释是‘宁奄然而死,形体流亡’;在《惜往日》中的解释是‘意欲淹没,随水去也’。两处虽有差异,但‘流亡’均不作‘流放’解。明代汪瑗说:‘初终曰死,既葬曰亡。溘死流亡犹言死于道路,死于沟壑之意,谓弃而漂泊不得安葬也,以见穷困之甚。’(《集解》)又徐焕龙说:‘流亡,如流之亡也。’近人郭沫若对《离骚》、《惜往日》中的‘宁溘死’句分别解释为‘我就淹然死去而魂离魄散’,‘我宁肯死去而随流水’(见《屈原赋今译》)。综观诸说,‘溘死’、‘流亡’似当从时间上区别,前者指生命的终止,后者指形体等遗迹的消亡。” 流亡liú wáng动词。由于某种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多用于贬义。 流亡(同)逃亡 流亡liú wáng〖动词〗 流亡放逐,出亡。《楚辞·离骚》:“宁溘死以~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流亡liú wáng❶逃亡,逃跑。《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各所颇贵,人以~~。” 流亡be forced to leave one’s native land; go into exil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