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蚱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蚱蜢 【概况】: 异名 蛗螽(《诗经》),蠜(《尔雅》)。 基源 为蝗科稻蝗属动物中华稻蝗,飞蝗属东亚飞蝗,蚱蜢属东亚蚱蜢的干燥全虫。 原动物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erg,。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俗名蝗虫。东亚蚱蜢Acrida cinerea(Thunberg) 历史 本品载于《纲目》谓:“蛗螽,在草上者日草螽,在土中者曰土螽,似草螽而大者曰螽斯,似螽斯而细长者曰 数种皆类蝗,而大小不一,长角修股善跳,有青、黑、斑数色。”综上所述,古之用药与今相符,本品今用药来源复杂,各地使用均不一致。 形态 中华稻蝗体较小,长约3~4cm。黄绿色或绿色,有时黄褐色,有光泽。头顶有圆形凹窝,颜面中部深沟。复眼灰色,椭圆形。触角丝状,褐色。前胸发达,中部有横缝3条。 前翅前缘部分呈绿色,余部褐色,腹部黄褐色,雄体腹末端屈曲向上。(图见《中国动物药》.107页.图118) 生境与分布 生活于水稻、玉米、高粱、甘蔗等田中,以及潮湿近水的草滩和田埂上。 分布于全中国。 东亚飞蝗体长约54mm,黄褐色。 头顶色淡,复眼棕色,卵圆形。单眼3个,作鼎足排列,触角丝状,褐色。 咀嚼式口器。前胸长大,绿色,中央有隆起的纵走线。 前翅皮纸质,狭而长,灰黄色,有不规则之斑纹。 前、中足黄褐色,后足腿节绿色,内侧有带状黑绿色斑3条。 腹部由11节组成,在第1腹节上有听器,在第2至第8腹节上有听器,在第2至第8腹节上有气门8对,末端有尾毛。(图见《中国动物药》.107页.图117) 东亚蚱蜢体绿色,有时呈灰褐色。 雌大雄小,雄长5.4cm,雌长9cm,头圆锥形,颜面尖形,显著倾斜。咀嚼式口器,触角剑形。雌者前翅的中央具有一列纵行的白色纹。幼虫与成虫相似,唯缺翅。 (图见《中国动物药》.108页.图119) 生境与分布 同稻蝗。 。【生药】:采集 夏、秋季捕捉,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备用。 【化学】: 含蛋白质64%,P0.68%,Ca0.23%,另含脂类和氨基酸。 参考文献 CA 1992;116∶254363q 【药性】: 性味 辛。 甘,温。 ❶ 《纲目》:“辛,有毒。” 功效 止咳平喘,定惊止抽,解毒透疹,消肿止痛。 主治 小儿急慢惊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疳积。 ❶ 《纲目拾遗》:“治咳嗽,惊风,破伤(风),疗折损,冻疮,斑疹不出。”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只,或煅存性研末。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内蒙古中草药》:“治支气管炎:蚱蜢5个(去翅足),麻黄6g,甘草3g。共研细末,每服1.5g,日服3次。” 单方应用 ❶ 《纲目》:“治百日咳,支气管哮喘,小儿惊风,破伤风,疳积:蚱蜢3~8只,煎汤服;或1~5只,研末服。” ” ⑿《山东药用动物》:“治痢疾、肝炎:蚂蚱(霜打),焙黄或黄黑色、研末,每服6~9g。日服3次,儿童酌减。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