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立zhōng lì(字)裴度,唐代人,贞元进士。 中立zhōng lì(字)仇敬,明代人,迁巩昌知府。 中立zhōng lì(字)黄嵩,明代人,曾知平乐知府。 中立zhōng lì(字)曹靖,宋代人,官尚书比部郎。 中立zhōng lì(字)杨时,宋代学者,学者称龟山先生。 中立zhōng lì(字)陈卓,清代人。 中立zhōng lì(字)徐经孙,初名子柔,宋代人,宝庆进士。 中立zhōng lì(字)汤三才,明代人。 中立zhōng lì(字)陶凯,明代人,曾任礼部尚书。 中立 中立又作仲立见“范宽”条 ☚ 少陵野老 中仙 ☛ 裴度765—839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贞元五年进士,又登宏辞科,初官校书郎。授河阴尉,迁监察御史。元和六年,任司封郎中知制诰,累迁御史中丞。元和十年任宰相,十二年,督师攻破蔡州,平定淮西之乱,以功封晋国公。后为程异所构,出为河东节度使。穆宗时为中书侍郎,平章事。敬宗卒,迎立文宗,为牛僧孺所忌,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徙东都留守。时宦官专权,度不复有仕进意。开成中拜中书令。卒谥文忠。原有集二十卷,已散佚,《全唐诗》录存其诗十八首,编为一卷,《全唐文》录存其文二卷。 中立zhōnglì在对立的双方之间,不偏向任何一边 中立zhōnglì〈动〉处于对立的双方之间不偏向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中立国│中立态度│保持中立。 中立(反)参战 参战←→中立cān zhàn ← → zhōng lì参战:参加战争。 立着 立着立 另见:立起 高大 耸立 ︱倒下 ☚ 立着 直立 ☛ 立场 立场脚跟(站稳~) 跟脚 ☚ 观点 意思2 ☛ 中立zhōng lì❶中正独立。《礼记·中庸》:“~~而不倚,强哉矫。” 中立neutrality在战争期间第三国对交战国双方所采取的置身于战争之外,不以直接参加战争行动或以对交战某一方予以援助的间接方式参与战争的不偏不倚的态度。第三国的中立态度经交战国承认后,即在它们之间产生一定的法律关系和效果,在该第三国与交战国之间产生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除事先有条约义务外,一个国家在其他国家之间发生战争时是否选择中立地位,不是法律问题,而是政策问题。一国选择中立地位,可以通过发表中立宣言,也可以不发表宣言而采取事实上遵守中立义务的方式。如果一个国家事先承担了中立义务,即意味着其中立地位已事先确定,这种情况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国家之间平时缔结的条约,规定在缔约一方与第三国发生战争时,它方应守中立;另一种是国际条约宣布一个国家为永久中立国。战争中立不同于政治意义上的中立,后者没有法律效果。战时中立也不同于中立化,如永久中立国和领土中立化等。1907年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肯定和发展了中立制度。和平会议所制定的13项公约中有6项涉及中立,即《中立国和人民在陆战中的权利和义务公约》、《关于商船改装为军舰公约》、《关于敷设自动触发水雷公约》、《关于海战中限制使用捕获权公约》、《关于建立国际捕获法院公约》、《关于中立国在海战中的权利和义务公约》。但是,本世纪以来战争非法化的努力,特别是禁止非法使用武力概念的形成,从根本上动摇了以不偏袒为基础的中立。根据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和1945年《联合国宪章》,国家承担了区别对待违约从事战争的国家与被侵犯国家的义务,以及支持有关国际组织采取行动的义务。但是,如果国家不参加实际战事,可以说在实际上保留中立地位。这种地位有时被称为有条件中立或准中立。在不构成战争状态的武装冲突中,由于没有战争状态,因而也无严格意义上的中立,非冲突国的地位及其权利和义务在国际法上没有一定的标准,在实践也无一致的作法。但是,1949年《日内瓦四公约》中以及1977年日内瓦四公约《第一议定书》中对中立国家在保护战争及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方面的义务作出了规定。 中立战国时期常用语。表示一国与处于敌对的两国无所亲疏。这个意思被后代沿用,直至今日。 中立Neutrality指按国际法规定,一国政府在战争期间不参与任何战事。中立国政府不向交战国提供直接援助,但可公正地提供间接援助。虽然美国早在独立战争以前就已形成比较明确的中立思想,但到1793年华盛顿总统发表中立宣言时才第一次正式声明在外国战争中采取中立立场。1794年 6月,华盛顿的声明发布后不久,美国颁布了中立法,试图管理本国与法国革命战争交战国之间的民间贸易。欧洲接连不断的战争所造成的困难局势使美国于1794年签订了杰伊条约,1798年爆发了美法海战,1806年美国通过了断绝贸易法,1807年制定了禁运法,1808年颁布了禁止输入法。在欧洲拿破仑失败后一段时期内,美国通过了禁止实行有名无实的封锁、确立水运自由、货运自由的原则、禁止牟取暴利和保障敌方船只运输非禁运中立物资的安全等措施,努力使中立原则具体化。内战时期,由于联邦对南方的封锁和英国对南方的援助,中立政策出现了问题。在1899年和1907年两次召开的海牙会议上和1909年的伦敦声明中,美国的中立原则未被接受。中立权遭践踏是导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日本于1931年入侵满洲、1937年入侵华北和 1934—1935年的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都使中立政策出现了新问题。 中立 中立zhongli指不参加战争的国家对交战国所持的法律地位。站在中立立场上的国家,被称为中立国。中立国对交战国双方采取不偏袒任何一方的态度,并从而产生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发表中立宣言或声明,或采取事实上遵守中立义务的方式确立其中立地位,取得战时的中立权利与义务。中立是以其他国家之间的战争状态为前提,并且只有在同交战国的相对关系中才存在的地位。它不是与战争无关的立场,而是用特殊的方式同战争发生关系的立场。按照1907年《海牙公约》的规定,中立国领土不可侵犯。中立国不得对交战国任何一方给予援助,否则即丧失其中立地位。战时中立不是国家的法律义务,而是国家根据自己的政策和利益决定的。 ☚ 欧洲共同体 照会 ☛ 中立战争时期非交战国所持的不参与战争、对交战双方不偏不倚的立场,即传统国际法上的战时中立。保持中立的国家称为“中立国”;调整中立国与交战国之间关系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和,称之为中立法。除事先负有条约规定的义务外,是否选择中立地位,由各主权国家根据本国利益和政策自由决定。一国选择中立地位后,国际法就赋予该国有关中立的权利和义务,交战各方均应予以尊重。 中立 中立传统的国际法上的中立指战争时期非交战国选择的不参与战争,对交战双方不偏不倚的法律地位、即战时中立。一个国家选择中立地位,可以通过发表中立宣言或声明,也可采取事实上遵守中立义务的方式。中立国必须不向交战国提供借款和军火; 不允许任何一方为军事目的使用其领土或资源; 不允许其领土成为战争的场所; 不允许军队或军需弹药穿越其领土; 不允许将其领土用作战争准备或战争活动的基地,交战国必须尊重中立国的主权,不得侵犯中立国的领土。战时中立不同于政治意义上的平时中立,这种中立是一国的对外政策,指不参加联盟 (不论进攻性的还是防御性的),拒绝在本国领土上设置外国军事基地、驻扎外国军队,不歧视不偏袒任何特定国家。 ☚ 专属经济区 中立主义 ☛ 中立 中立neutralism指两个种群彼此互不影响,这种关系在自然界可能很少或根本不存在,因为任何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都可能存在着间接的相互关系。除非低密度种群、低水平代谢活动和对环境需要极不同的种群条件下有利于中立状态,如海洋及寡营养湖中种群密度极低,中立状态可能实现。 ☚ 耐受性定律 偏利 ☛ 中立neutrality 中立neutrality 中立neutralit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