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虎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虎杖 【概况】: 异名 蒤(《尔雅》),班杖根(《滇南本草》),土地榆(《分类草药性》),紫金龙(《南京民间药草》),活血丹(《江苏省植物药材志》),阴阳莲(浙江),散血草、班草、胖官头(陕西)。 基源 为蓼科蓼属植物虎杖的根和根茎。 原植物 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 历史 《别录》始载之,《本草经集注》云:“田野甚多,状如大马蓼,茎斑而叶圆。”宋(《图经本草》)云:“今出汾州、越州、滁州,处处有之,三月生苗,茎如竹笋状,上有赤斑点,初生便分枝丫,叶似小杏叶,七月开花,九月结实,南中出者,无花,根皮黑色,破开即黄,似柳根,亦有高丈余者。”《尔雅》云:“蒤、虎杖。”郭璞注云:“似荭草而粗大,有细齿,可以染赤,是也。”明代《纲目》云:“其茎似红蓼,其叶圆似杏,其枝黄似柳,其花似菊,色似桃花。”清代吴其浚所著《植物名实图考》中有虎杖条,其所述与《纲目》所载相同。但又绘有2图,其中一图,不似虎杖,另一图似虎杖幼苗,但其叶片对生,与虎杖形态不符。可见吴氏并不认识该植物。但是在该书中有黄药子三图,其中(二),(三)图均是指虎杖,云:“《开宝本草》始著录,沈括认为……其根色黄,入染家用,味不甚苦,叶味酸,《救荒本草》所列酸桶笋即此。湖南谓之酸杆,其茎如蓼有斑,江西或谓之斑根。” 形态 为多年生灌木状草本,高可达1m以上,根茎横卧地下,木质黄褐色,节明显。 茎直立,圆柱形,表面无毛,但散生多数红色或带紫色斑点,中空,单叶互生,阔卵形或近圆形,长7~12cm,宽5~9cm,先端短尖,基部圆或楔形;叶柄长1~2.5cm;托叶鞘膜质,褐色,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圆锥花序腋生,花梗较长,上部有翅,结果时增大;雄蕊8枚,雌花子房上部有花柱3枚。 瘦果卵形,果3棱,红褐色,光亮,包在翅状的花被中。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107页) 分布与生境 多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灌丛,荒地,田边及沟边湿地处。分布于中国陕西、河南、湖北、华东,西南各省。朝鲜,日本也有。。【生药】: 栽培 宜温暖湿润,土层深厚、肥沃的砂质壤土生长。 耐湿。用根茎繁殖,在早春挖出母株,将根茎切成长15~20cm小段,按行距66cm开7~10cm深的条沟,以45cm株距横放2段根茎,覆土压紧。出苗后应及时中耕除草、追肥,保持土壤湿润。 也可在4月上、中旬进行种子播种,按行株距各33cm开浅穴,每穴播种子6~9粒,覆土均3cm,播后浇水,出苗后间苗,进行田间管理。 采集 春或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尾梢,洗净后切段或切片,粗者可再纵切成3~4片,晒干。药材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广西、四川和云南等地。 鉴别 性状 根茎横生,呈圆柱形,多分枝,直径6~15mm,红棕色至灰棕色,周围密布须状不定根,根茎下侧生数条粗根;根圆柱形,长约17cm,直径5~15mm,表面红棕色,有纵皱纹,疏生须状细根;质坚硬,切断面黄色至橙红色,射线明显,根茎有髓或中空;味苦、涩。 显微 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为5至10数列木栓细胞,棕红色。 皮层和韧皮部有纤维束及草酸钙簇晶散在,纤维束由几个至数十个纤维集成。木质部中木纤维发达,导管形大,射线宽2~7列细胞,壁木化,纹孔明显。髓薄壁细胞亦含草酸钙族晶。(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442页.图344) 粉末: ❶ 草酸钙簇晶极多,直径21~110μm,棱角较钝。 ❷ 皮层纤维呈梭形或长纺缍形,边缘不平整,末端偏斜,长180~336μm,直径24~56μm,壁厚5~6μm,木化,纹孔稀疏。 ❺ 木射线细胞壁木化增厚,纹孔较密。 此外,有具缘纹孔导管、淀粉粒等。(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255页.图121) 理化 ❶ 检查蒽醌类化合物:取本品粗粉5g,加乙醇25ml,浸渍2小时,过滤。 滤液蒸干,残渣加水约2ml,充分搅拌,放置,取上清液,加氯仿10ml,振摇,取氯仿层,蒸干。残渣加氢氧化钠试液,显樱红色。 ❷ 检查茋类化合物:取1项下氯仿提取后的水层液,加乙酸乙酯10ml,振摇,取乙酸乙酯层,蒸干。残渣加水约5ml,再用乙醚5ml提取。 取乙醚液,蒸干,残渣加1ml乙醇溶解后,点于滤纸上,在紫外灯下观察,显示亮蓝色荧光。 以硅胶G为吸附剂,苯-无水乙醇(8∶2)为展开剂,大黄素、大黄素-8-葡萄糖甙和大黄酚为对照品,展距13cm,氨蒸汽熏后,样品在与标准品相应Rf值处,显相同樱红色斑点。。 【化学】: 根和根茎含蒽醌及蒽醌甙大黄素(Emodin)、大黄素-6-甲醚(Physcion)、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酸(Rhein)、大黄素-8-O-D-葡萄糖甙、大黄素-6-甲醚-8-O-D-葡萄糖甙、Fallacinol(1)、Citreorosein(2)、Questin(3)、Questinol(4)[1~3]。 1个新的萘醌化合物2-甲氧基-6-乙酰基-7-甲基胡桃醌(2-Methoxy-6-acetyl-7-methyljuglone),2个茋类化合物白藜芦醇(Resveratrol)、虎杖甙(Polydatin,Piceid;3,4′,5-三羟基茋-3-β-D-葡萄糖甙)[1]。酚性化合物还有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儿茶素、2,5-二甲基7-羟基色酮、7-羟基-4-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7-Hydroxy-4-methoxy-5-methyl-coumarin)、决明松-8-O-D-葡萄糖甙(Torachrysone-8-O-Dglucoside)[1],根中还含多糖,游离氨基酸,元素Cu、Fe、Mn、Zn、K和钾盐[4]。 参考文献 [1]Planta Med 1983;48(3)∶164 [2] 中草药通讯 1974;(2)∶6 [3] 药学杂志(日) 1954;74(4)∶379 [4] Chem Pharm Bull 1968;16(11)∶2299。【药理】: ❶ 抗菌作用 虎杖醚提取物和70%醇提取物在1%的浓度时,以平皿打孔法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其抑菌成分为白藜芦醇(Resveratr01)与2-甲基氧基-6-乙酰-7-甲基胡桃醌,后者作用较强,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3.13μg/ml,对宋内氏痢疾杆菌为50μg/ml,而茋三酚(白藜芦醇)则均大于100μg/ml[1]。 虎杖煎剂200%浓度,以平皿贴片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卡他球菌、福氏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成分茋三酚甙(Polydatin)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也有抑制作用[2]。 ❸ 抗肝炎作用 虎杖煎剂5%,10%,20%浓度,对乙型肝炎抗原有抑制作用[4,5]。虎杖煎剂25~100%浓度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脱氧核糖核酸(DNA)有抑制作用[6]。 虎杖甙50,100mg/kg ig可使高脂饮食造成的脂肪肝大鼠血清GOT、GPT和肝脏过氧化脂质的含量降低[7]。 虎杖注射液10g/kg ip,可增加小鼠心肌对86Rb的摄取能力,心得安可消除虎杖的这个作用,说明虎杖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的作用是通过心脏β-受体而起作用的[9]。虎杖成分茋三酚甙6.7~107.2μmol/L,明显抑制花生四烯酸ADP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B2(TXB2)的产生[10]。茋三酚甙5~7.5mg/kg iv,能使烫伤兔耳皮肤收缩型血管扩张,流动毛细血管数增加,减少血栓形成,对扩张型作用不明显[11]。虎杖甙(茋三酚甙)0.05,0.15,0.45-mmol/L,能明显加快培养乳鼠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并对缺氧或氯丙嗪损伤的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12]。Polydatin 0.46,0.15μmol/L体外试验,可促进原代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前列环素,6-keto-PGFlα显著增加[13]。 毒性 小鼠ip的LD50,茋三酚甙为1000.0±57.3mg/kg,大黄素为249.5±34.3mg/kg;茋三酚甙700mg/kg ip,连续6wk,可引起大鼠白细胞总数下降,肝细胞坏死,腹膜炎症,骨髓脂肪增生病变[2]。 参考文献 [1] 生药学杂志(日) 1988;42(2)∶153 [2] 新医药学杂志 1973;(12)∶31 [3] 新医药学杂志 1973;(1)∶26 [4] 天津医药 1975;3(7)∶343 [5] 新医药学杂志 1975;(9)∶38 [6]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9(8)∶494 [7]Planta Med 1983;49(1)∶51 [8]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85;(创刊号)∶144 [9]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85;(创刊号)∶109 [10] 中国药理学报 1990;11(6)∶527 [11] 解放军医学杂志 1980;5(2)∶75 [12] 中国药理学报 1990;2(2)∶147 [13]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1;7(5)∶17 [14]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9(2)∶111。【药性】: 性味 苦,凉。 ❶ 《别录》:“微温。” 功效 清热利湿,通便解毒,散瘀活血。 主治 肝炎,肠炎,扁桃体炎。 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尿路感染,闭经,便秘,跌打损伤,烧烫伤,痈疖肿毒,毒蛇咬伤。 ❶ 《别录》:“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癥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研末、烧灰撒,熬膏涂或煎水浸渍。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药性论》:“有孕人勿服。”。【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茵陈、金钱草等,治肝胆湿热所致之黄疸及湿热带下、阴痒、淋热等。 ❷ 配柴胡、黄芩、大黄、芒硝,治湿热瘀滞所致痞满腹胀,胸胁痛病。 ❹ 配茜草、马鞭草、益母草,治闭经、痛经。 ❺ 配萆薢、苡米,治淋浊带下。 ❻ 配黄芩、杏仁、枇杷叶,治肺热咳嗽。 ❽ 配秦艽、豨莶草,治风湿筋骨疼痛。 ❿ 配岗梅、葫芦茶、山芝蔴、地胆头,治急性发热。 ⑾配茵陈、板蓝根,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⑿配鸡眼草,治急性肝炎。 ⒀配半边莲,治淋浊。 ⒁配地榆,共研末,蛋清调敷,治水火烫伤。 ⒂配连钱草,治湿热黄疸,尿黄,淋浊等症。 ⒃配车前子、牛膝,治湿热下注的淋病、带下等症。 ⒄配马鞭草、鸡血藤,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⒅配十大功劳叶、枇杷叶,治急慢性支气管炎。 ⒆配车前草、萹蓄,治急性肾炎。 ⒇配西河柳、鸡血藤,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21)配当归、川芎、益母草,治血滞经闭,痛经等症。 方选和验方 ❶ 《滇南本草》:“治筋骨痰火,手足麻木,战摇,痿软:斑庄根(即虎杖)30g,川牛膝15g,川茄皮15g,防风15g,桂枝15g,木瓜10g。烧酒1500g泡服。 ” 每以酒服100ml,日再夜一。宿血当下,若病去,止服。” 回收乙醇,将药液再煮沸,让乙醇气味挥发尽。加入白糖1.5kg,再煮沸15分钟,共得药液约6000ml,加防腐剂装入经高压消毒的瓶内备用。 用法:成人每次40~50ml,儿童酌减,口服,每日3次,服至肝功能恢复正常为止。 儿童剂量酌减,每日1剂,每剂煎2次,上下午分服。 ⑿茵虎柴灵汤(湖北中医杂志 1981;(4))治乙型肝炎:茵陈、虎杖、灵仙各30g,柴胡24g,板蓝根、黄芪各15g,法夏18g,党参、黄芩、甘草、生姜各9g,大枣4枚。 每日1剂,分3次煎服。 加用西药维生素B1、C、肝泰乐等。 ⒀健脾益肾解毒汤加味(新中医1982;(1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性及迁延性):黄芪、黄柏各30g,淫羊霍、菟丝子、黄精、虎杖各15~20g,党参、白术、茯苓、蚕砂、桑寄生各15g为主方。煎服。 ⒁肝悦片Ⅰ号(陕西中医1982;(2))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虎杖15g,柴胡10g,丹参15g,党参30g,牛膝10g,麦芽15g。经分别煎煮提取浓缩,加工制成糖衣片,每片相当于含生药6g。 服法:每日3次,每次5片,开水送服。连续服用3个月。 ⒂虎忍雪合剂(新中医 1982;(12))治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虎杖30g,忍冬藤、六月雪、茵陈各15g,半枝莲、茅根、马兰根各30g,石打穿、生地各1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1月为1疗程。 阴转后,再服2~3个月。治疗18例,转阴15例。 ⒃虎芪丹桂饮(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89;(3))治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虎杖、黄芪、太子参、茯苓、败酱草、黄柏、白花蛇舌草各15~30g,丹参、山楂、桑寄生,黄精各16~30g,白术、山豆根各10~15g,桂枝、干姜各3~15g,薏苡仁15~40g。水煎服,每日3次。 疗程为半年。 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周身发黄,肿胀,便溏,四肢无力:虎杖12g,水皂角12g,水荆芥15g,紫苏15g,苦楝皮10g,贯仲6g,糯米草30g,鸡屎藤15g。水煎服。禁忌盐。” ⒅利胆排石汤(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80;(1))治胆石症:威灵仙、姜黄、虎杖、大黄(后下)、柴胡、木香各15g,鸡内金10g。阴虚,加北沙参、玉竹、杞子;黄疸,加蒲公英;肝肿大,加木贼草;气虚,加党参。水煎服。疗程2~40余剂,一般6~10剂,并持续排石。 ⒆黄虎合剂(福建中医药 1982;(5))治胆囊炎、胆石症、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均给黄虎合剂:虎杖30g,大黄、郁金、茵陈、龙胆草、枳壳各15g,山栀、黄芩各12g,金钱草30g。水煎浓缩成每50ml为1剂量,一般每天2~3次,每次30~50ml,至病情好转后适当减量。并配合针刺及“总攻”疗法。 ⒇虎杖四金汤(四川中医 1990;(11))治胆石症:“虎杖、金钱草、海金沙、广郁金、鸡内金为基本方。疼痛,加白芍、川楝子、延胡索;湿热重,加茵陈、黄芩;大便干,加生大黄。经6个月治疗。 ” (21)茵黄片(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1;(8))治胆道感染:茵陈30g,虎杖60g,生大黄(后下)15g。上药煎成200ml,每次服30~40ml,口服3~4次;或制成片剂,每片0.3g,每服5~12片,日服3~4次。部分病例另加用抗炎注射液、抗生素、巴豆消炎片、电针等辅助治疗。 (22)新中医 1977;(5):“治大叶性肺炎:虎杖60g,鱼腥草30g,大青叶30g,瓜蒌仁1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热退后药量可酌减。 一般服药后1~3天内体温降至正常,随之咳嗽、胸痛好转。未发现副作用。 曾用来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多例,效果亦颇好。本方药性寒凉,对年老体弱患者不适宜使用。” (23)虎柏针(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7;(11))治小儿肺炎:虎杖、侧柏叶等量制成针剂。按每天每公斤体重2ml(每1ml相当于含虎杖、侧柏叶生药各1g),加入5%葡萄糖液内静脉滴注,维持8~12小时。 一般连续静滴5~8天,个别病例超过10小时。一般连续静滴5~8天,个别病例超过10天,治疗期间可用维生素及退热剂。 (24)《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慢性支气管炎:虎杖、十大功劳叶、枇杷叶各30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10天为一疗程。” (25)《中草药学》中册:“治慢性气管炎:虎杖10g,胡颓子叶15g,鱼腥草(鲜)30g。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 ” (26)复方虎杖煎剂(赤脚医生杂志 1978;(1))治慢性支气管炎:虎杖根、枸骨、杷叶各30g。每日1剂,水煎服。 同时给蚕蛹丸,每天15g,分3次吞服,10天为1疗程,共治3个疗程,每疗程间隔一周。 (27)清气解毒针(重庆医药 1982;(1))治感染性高热(急性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菌痢、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胰腺炎等6种疾病):虎杖、威灵仙、鱼腥草、败酱草。 按常规制成1∶1.5供静脉用浓度,100ml规格瓶装。成人静脉滴注400~600ml/日,儿童按10ml(kg·d),7~14天为1疗程。 重症加用其它中药治疗。除8例肺炎外,均有效。 (28)《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肾炎:虎杖、车前草、萹蓄各30g。水煎成100ml,为1日量,分2次服。” (29)玉虎汤(江苏医药 1976;(2))治急性阑尾炎:荷花玉兰、虎杖根皮等量。制法:取等份干燥虎杖根皮及新鲜玉兰叶,切碎后置入砂锅或紫铜锅,加冷水超过药面,浸泡2~3小时后,文火煎煮,浓缩成100%浓度。 待冷却后,每1000ml药液中加入3~5g苯甲酸钠作防腐剂,保存备用。首次剂量服100ml,以后每次30ml,1日3次,儿童酌减。 (30)阑尾糖浆(天津医药 1978;(1))治阑尾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虎杖、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12680g,生大黄1770g,糖3000g。将上药煎煮2次,第1次沸后3小时,第2次沸后2小时,合并两煎汤剂,静置10小时,并浓缩成稀膏状。 然后加入4倍量95%乙醇,并沉淀24小时。取上清液过滤及回收乙醇,在此取得的药液内再加入单糖浆,经充分混合后过滤配成6000ml,煮沸15分钟,加尼泊金3g,灌装瓶内,加盖封口备用。 每30ml阑尾糖浆含虎杖、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60g,大黄10g。日服3次,每次10~30ml,儿童酌减。另加禁食、输液、腹腔穿刺排脓等辅助治疗。 (31)明虎丸(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0;(1))治上消化道出血:明矾、虎杖根,量以1∶4,干燥研细过120筛目,混合制成粉剂,装入胶囊,每粒相当于含生药0.35g。 每次6粒,1日4~6次。出血量大者用上药粉12g,加冷开水调成糊状口服。 大便隐血试验3次阴性后,改为中药辨证施治口服。 (32)心宁片(医药科技资料(广西)1977;(12))治冠心病:田七2g,金钱草15g,虎杖30g,降香10g,组成为1天量,制成12片。每次服4片,每日3次。阳虚者,加服羊参片(党参、淫羊藿)。 疗程3个月,无明显副作用,尚有一定降血脂作用。 (33)升白片(陕西新医药 1979;(9))治白细胞减少症:补骨脂、黄芪、大枣、虎杖各30g,女贞子、鸡血藤各60g,淫羊藿、胎盘粉、山茱萸、当归、丹参各15g,三七粉9g。 除胎盘、三七粉外,共煎成流浸膏,再入该2粉混匀。然后烘干,粉碎,用65%乙醇做成颗粒,压片。每片相当于含生药量1.85g。服法:每次3~4片,每日3次,开水送服。两周为1疗程,共服1~4疗程。 (34)升白合剂(湖南医药杂志 1982;(4))治白细胞减少症:黄芪、当归、灵芝、虎杖、鸡血藤、淫羊藿各30g,五味子10g,白芍15g,生熟地各20g,甘草20g。 以上配方制成煎剂,每剂浓缩为100ml。每日2次,每次50ml,服2周为1疗程。无明显副作用。 (35)《中药大辞典》:治烧伤:取虎杖粉(虎杖根洗净晒干研末)800g,茶液(陈茶叶100g,加水3000ml炖后取液)2800ml;或虎杖粉40g,浓茶水(茶叶25g加水500ml煎成)300~400ml,调匀,灭菌备用。 以灭菌毛笔或棉签蘸药糊均匀地涂在清创后的创面上,1日数次,以创面不干裂为度,待药痂自行脱落,即愈。如药痂下有感染,应早期开窗引流或剪去部分药痂,改用100%虎杖煎液湿敷。 亦可用虎杖液内服,每次100ml,每日2次。此外,也有将虎杖粉用食油调糊,涂于轻症患者创面;对于重症患者用虎杖根浓汁涂布。 (36)虎茶酊(中医杂志 1983;(1))治烫火伤、切割伤:虎杖200g,黄芩100g,儿茶100g,冰片50g,75%乙醇3000ml。先将虎杖、黄芩全部,儿茶40g,冰片20g,乙醇1000ml放入玻璃瓶内浸24小时以上(最长可浸5~7天)。 取浸出的药液,在装有药渣的瓶内续加儿茶30g,冰片15g,乙醇1000ml,再浸24小时以上。再取第2次浸出的药液,按前法将余下的药物(儿茶30g,冰片15g,乙醇1000ml)全部加入,仍浸24小时以上。 最后得滤液即成,瓶装贮备用。用法:小面积Ⅰ°~Ⅱ°烫火伤,只将虎茶酊涂擦于创面,或用浸透虎茶酊之纱块覆盖创面,干燥后,再加药液即可。对不需缝合的切割等外伤,可将虎茶酊涂擦于创面。 如出血,可用虎茶酊纱块压迫创面即可。 防药进入眼内。第1天,可数次使用,待创面保护膜形成后,逐渐减用药次数,直至愈合为止。 (37)虎杖液(河南中医 1987;(4))治烧伤:虎杖30000g,黄连、黄柏、黄芪、冰片各1500g。配制时将冰片单研,余药连续煎煮3次,每次煎2~3小时。 然后过滤去渣,浓缩至30000ml左右,加入冰片,玻璃瓶灌装,高压消毒。用时将药液直接涂于创面即可,每隔半小时涂1次。 (38)肛肠杂志 1983;(3):“治血栓外痔:虎杖根、生蒲黄、生大黄、石榴皮、生侧柏各30g,秦艽20g。水煎。 浸渍坐浴,每日2次。” (39)复方虎杖熏剂(江西医药 1980;(3))治慢性骨髓炎:虎杖60g,猪屎豆(又名野花生)30g,半边莲15g,黄柏15g,艾叶15g。加水煮沸后熏洗患处,适用于红肿疼痛,也适用于有溃疡窦道者。可并用红升丹药条(窦道)、提毒消肿散(硬块或红肿疼痛)外治,内服中药等。 (40)新医学 1971;(4):“治慢性骨髓炎:将大叶蛇总管干根(即虎杖)浸泡于70%乙醇中,比例为1∶3,浸泡时间约14天。用时先把患者伤口用生理盐水洗净,瘘管口太狭窄者可适当切开,并用刮匙搔爬瘘管,洗净,随即以浸透大叶蛇总管浸液的纱布条,送入瘘管或伤口内,每3日更换1次。部分患者同时用茯苓30g,车前子30g,银花10g,牛膝15g,紫花地丁30g,水煎服。此法对已作病灶清除术,但伤口经久不愈,或未见死骨仅有慢性瘘管者,效果较好。用药时间为1周~2月。 (41)复方地虎汤加减(吉林中医 1982;(3))治慢性前列腺炎;地龙、虎杖各20g,木通、车前子各15g,莱菔子、穿山甲各20g,黄芪30g,甘草10g为基本方。阳痿,加服五子衍宗丸;有血精者,加生地、白茅根;遗精,加金樱子、芡实;滑精者,加补骨脂、菟丝子、五味子;早泄者,加锁阳,或同服金锁固精丸;前列腺硬化结节者,加莪术、雷丸;阳虚者,加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阴虚,加女贞子、王不留行。水煎服,每日1剂。 (42)虎杖膏(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79;(2))治耳疖、鼻疖:虎杖480g,煅石膏780g,冰片45g。共研细末,为虎杖散,装瓶备用。 该散剂与鱼石脂软膏调和为虎杖膏。用时将虎杖散剂与鱼石脂软膏调匀,呈棕褐色为宜。 根据病变的大小、部位分别涂于小干纱布或纱条上敷于患处。每天1次,3次为1疗程。 疗程为2~10次。 (43)虎田点眼液(广西中医药 1983;(2))治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取虎杖、小田基黄干品各等量,洗净切碎,水煎,浓缩,乙醇提取,减压回收乙醇,碱处理,水稀释至每1ml相当于含生药各1.5g,灌封,灭菌备用。 用法:点眼,1日4次。重症者,取上液0.5ml,于患眼球结膜下注射,每日1次。另中药熏眼,内服辨证中药。 (44)牙痛灵(辽宁中医杂志 1990;(1))治齿病:虎杖25g,生甘草5g,75%乙醇500ml。 共合一起装瓶内,密封,放在干燥处。半月后,滤去药渣,装瓶备用。使用前先温水漱口,后用消毒的棉签蘸取药液,搽在患齿的牙床上,日3次。最多用6次。 (45)复方虎杖乌梅粉(新医学1977;(1))治宫颈糜烂:虎杖1000g,乌梅500g,金果榄500g,马勃150g,硼酸60g,冰片6g。乌梅去核,马勃细火烧成炭,与其它药物混合研成粉末,过筛,塑料袋密封备用。 先用冲洗液(九里炎、虎杖各2500g,加水50kg,煎成20kg水溶液。可供40人,每天冲洗阴道1次)冲洗阴道,宫颈创面上复方虎杖乌梅粉,每日1次,月经期暂停,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 (46)虎胆散(新中医 1983;(3))治宫颈糜烂:虎杖、枯矾、猪胆汁(新鲜更佳)均等量。先将枯矾磨成粉,与猪胆汁混合,再将虎杖浸膏放入,混合后烘干磨粉,过100目细筛即成。 用于Ⅰ°~Ⅱ°患者;加天南星,用于Ⅲ°患者。先用窥阴器暴露宫颈后,用0.1%新洁而灭棉球擦去宫颈分泌物,再用干棉球擦干,将带尾棉球蘸少许0.1%新洁而灭液后,再蘸取虎胆散粉剂上于宫颈。 嘱患者24小时后自己拉去棉球。3天上药1次,一般上药3~4次。月经期暂停,治疗期间禁性生活。 (47)虎杖苦木汤(浙江中医杂志 1991;(8))治阴痒(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虎杖100g,苦参、木槿皮各50g。 加水4500ml,煎取4000ml,过滤待温。取200ml坐浴10~15分钟,每天2次,7天为1疗程,共1~2个疗程。 (48)新医学 1971;(6,7):“治念球菌性阴道炎:虎杖根60g,加水500ml,煎成300ml,待温冲洗阴道;然后用鹅不食草干粉胶囊(每粒相当于含生药0.3g)塞入阴道。每天1次,7天为1疗程。 ” (49)四川中医 1986;(11):“治霉菌性阴道炎:虎杖根100g,加水1500ml,煎成1000ml,过滤待温,坐浴10~15分钟,每天1次,7天为1疗程。” (50)虎杖解毒汤(新中医 1982;(1))治带状疱疹:虎杖15g,板蓝根20g,丹皮13g,赤芍13g,蝉蜕10g,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一般疗程3~5天。 (51)银花虎杖汤(浙江中医杂志 1982;(4))治寻常型银屑病:银花、虎杖、丹参、鸡血藤各15g,生地、归尾、赤芍、槐花各12g,大青叶9g。若损害以红斑为主,加丹皮、紫草各9g;损害在头部,加何首乌、山楂各15g;在腰骶、肘膝部,加炒杜仲9g,熟军6g;有慢性咽炎,加沙参、山豆根各9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补缺肘后方》:“治毒攻手足肿,疼痛欲断:虎杖根,锉,煮,适寒温以渍足。” ” ❽ 新医药学杂志 1973;(2):“预防病毒性肝炎:虎杖3~10g。水煎服,每日1剂。 7天为1疗程,共用2个疗程,中间停药1周。 对有肝炎密切接触史者预防投药。” 妇女行经期停服。” 服药后大便溏薄,次数增多,少量粘液,无其它不适。” ⑿医药科技动态 1971;(9):“治慢性骨髓炎:用10~20%大叶蛇总管溶液,对愈合不良的伤口行游子透入法治疗,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 ⒀新医药资料 1970;(4):“治肺炎:虎杖根洗净切片,鲜品1kg或干品500g,加水5000ml煎至1000ml。日服2~3次,每次50~100ml。 见体温降至正常,症状好转,酌情减量,至肺部炎症完全吸收停药。 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反应。 ” 食疗 ❶ 虎杖酒(新医药学杂志 1974;(7))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性关节炎、腰椎肥大、骨关节炎等4类骨关节类疾病:将虎杖根切片,按250g生药配750g白酒的比例泡制,封缸,半月后启开,并可加少量赤砂糖著色。成人每服15g,日服2次,儿童减量。一般早晚饮服,亦可在进餐时饮服。妇女月经过多者,行经期停服。 对酒有过敏反应者(出皮疹或肤痒等)不服或由小剂量开始,渐增至原定量。慢性肝炎禁用。 ❷ 甄权《药性论》:“虎杖,暑月和甘草煎,色如琥珀,可爱堪看,尝之甘美,瓶置井中,令冷澈如冰,白瓷器及银器中盛,似茶啜之,时人呼为冷饮子,又且尊于茗。” ❸ 许叔微《本事方》:“苦杖根俗呼为杜牛膝,多取净洗,碎之,以15g,用水750ml,去滓。用麝香、乳香少许,研调下,治妇人诸般淋。鄞县武尉耿梦得,其内人患砂石淋者13年矣。每漩痛楚不可忍。溺器中小便下砂石,剥剥有声,百方不效,偶得此方啜之,一夕而愈,日所见也。” ❹ 李时珍《纲目》:“虎杖,杖言其茎,虎言其斑也。或云南名杜牛膝者,非也。一种斑杖似蒻头者,与此同名异物。”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