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蓬莪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蓬莪术 【概况】: 异名 蓬莪茂(《日华诸家本草》)。 基源 为姜科姜黄属植物莪术的干燥根茎。 原植物 莪术Curcuma zedoaria(Christm.)Rosc,,又名蓬莪茂、山姜黄、臭尿姜(《中国植物志》) 历史 莪术古名蓬莪茂,始载于《药性论》。关于原植物自古以来各家说法就不一致。 陈藏器谓:“一名蓬莪,黑色,二名蒁,黄色,三名波杀,味甘有大毒。”据《中药志》谓,姜黄属植物无大毒,因此波杀非本属植物。《日华诸家本草》载蓬莪茂:“即南中姜黄也,海南生者名蓬莪蒁”。《证类本草》在蓬莪茂项下附有“端州蓬莪茂和温州蓬莪茂”二图,后者即今之温莪术。总之,古之本草所载非一种植物。 由于姜黄属植物新鲜材料上的特征对植物鉴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一般的鉴定主要是依靠标本。因此长期以来关于本类药物的原植物存在许多问题。早在1790年,Loureiro在《Fl.Cochinch.》中认为中国的蓬莪茂为Curcuma rotunda,山姜黄为Curcuma zedoaria。可能后来由于发现部分地区的山姜黄即莪术,在干标本外观特征上山姜黄与C.zedoaria比较相似,所以在中国许多文献上一直认为正品莪术为C.zedoaria。 据写《中药志》的有关工作者调查,未发现C.zedoaria作莪术用,而在标本上定为C.zedoaria的植物多数为C.aeruginosa或C.kwangsinensis。目前,莪术的商品主要为桂莪术C.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其次为温莪术C.wenyujin Y.H.Chen et C.Ling、莪术C.aeruginosa Roxb(C.zedoaria non Rosc.)《中国植物志》载莪术Curcuma zedoaria(Christm)Rosc;《中药志》认为莪术(文术)为C.aeruginosaRoxb.并根据根茎切面为黄色,叶片紫色晕较宽,花瓣白色与莪术有区别命名为黄莪术C.zedoaria Rosc.最近《中国药典》认为蓬莪术应是Curcuma phaeocaulis Valeton。总之商品药材植物来源可能不止1种,另在植物的鉴定上也存有不同的看法,留待今后进一步研究确定。 形态 多年生草本,株高约1m;根茎圆柱形,肉质,具樟脑般香味,淡黄色或白色;根细长或末端膨大成块根。 叶直立,椭圆状长圆形至长圆披针形,长25~60cm,宽10~15cm,中部常有紫斑;叶柄较叶片长。花葶由根茎单独发出,常先叶而生,长10~20cm,被疏松、细长的鳞片鞘数枚;穗状花序阔椭圆形,长10~18cm,宽5~8cm;苞片卵形,稍开展,下部的绿色,顶端红色,上部的较长而紫色;花萼长1~1.2cm,白色,顶端3裂;花冠管长2~2.5cm,裂片长圆形,黄色,后方的1片较大,顶端具小尖头;侧生退化雄蕊比唇瓣小;唇瓣黄色,近倒卵形,顶端微缺;花药长约4mm,药隔基部具叉开的距;子房无毛。 花期4~6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1版.424页.图279) 生境与分布 栽培或野生于林荫下。分布于中国台湾、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印度至马来西亚也有分布。 。【生药】:栽培 宜温暖湿润气候。 上壤以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砂质壤土和冲积土为佳。用根茎繁殖,于2~3月间选择萌芽的过冬莪术根茎作种栽。按株行距各33cm开穴,深6~10cm,每穴栽种1个,芽向上,每亩用种量100kg左右。栽后覆土踩紧。 生长期中,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冬季结合清洁田园进行培土,烧毁枯枝落叶,消灭越冬幼虫。 采集 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洗净,蒸或煮至透心,干燥后除去须根及杂质。药材主产于广西、四川。此外,福建、广东、浙江、云南亦产。 鉴别 干燥根茎呈卵圆形、圆锥形或长纺锤形,长2~8cm,直径1.5~4cm。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环节明显,节上有圆形稍凹下的须根痕或有残留须根,有的可见刀削痕。体重,质坚实,断面黄绿色至棕褐色,蜡样,内皮层环纹黄白色,维管束点状,淡黄棕色。 气微香,味微苦而辛。 加工炮制 醋莪术:取净莪术置锅中,加米醋与适量水浸没,煮至醋液被吸尽,切开无白心时,取出,稍晾,切厚片,干燥。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 莪术(C.zedoaria)含挥发油1%~1.5%,油中主要为倍半萜烯类:蓬莪术环氧酮(Zederone)(1)、蓬莪术酮(Zedoarone)(2)、蓬莪术环二烯(Furanodine)、蓬莪术烯(Curzerene)、蓬莪术环二烯酮(Furanodienone)、异蓬莪术环二烯酮(Isofuranodienone)、蓬莪术烯酮(Curzerenone)、表蓬莪术烯酮(Epicurzerenone)、姜黄二酮(Curdione)、姜黄醇酮(Curcolone)、姜黄环氧薁烯醇(Curcumenol)、原姜黄环氧薁烯醇(Procurcumenol)、异姜黄环氧薁烯醇(Isocurcumenol)、姜黄环氧薁醇(Curcumol)、姜黄薁二醇(Curcumadiol),姜黄素(Curcumin)、去氢姜黄二酮[1]。 干品含淀粉约64%[2]。其它品种的莪术挥发油成分各有差异[3~6]。 参考文献 [1] Chem Pharm Bull 1972;20∶987 [2] CA 1962;57∶10085a [3] 药学学报,1982;17∶441 [4]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374 [5] 药物分析杂志 1985;5(1)∶4 [6] 中草药 1997;28(2)∶114 。【药性】:❶ 抗肿瘤 口服及腹腔注射蓬莪术注射液对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但口服对小鼠艾氏腹水癌则无效。 ❷ 抗菌 挥发油试管内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450 [2] 中草药1980;11(9)∶409 [3] 中草药 1981;12(2)∶26 性味 苦、辛,温。 ❶ 《开宝本草》:“味苦、辛,温。” 归经 入肝、脾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功效 行气,破血,消积,止痛。 主治 心腹胀痛,癥瘕,积聚,宿食不消,妇女血瘀经闭,跌打损伤作痛。 ❶ 《药性论》:“治女子血气心痛,破痃癖冷气,以酒醋摩服。” 又疗妇人血气,丈夫奔豚。”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气血两虚,脾胃薄弱无积滞者慎服,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蓬莪术散(《博济方》)治产后血海气虚,腹脏疼痛,心腹疰闷,每遇红脉行,或多或少,及有块积:蓬莪术、炒当归、煨大黄、桃仁各30g,桂心、川芎、牡丹皮、木香、赤芍、延胡索各15g。 研为散,每服3g,温酒调下。 ❸ 蓬莪茂散(《太平圣惠方》)治产后恶血留滞,憎寒壮热,心腹疼痛:蓬莪茂、当归、大黄、桃仁各30g,蒲黄、桂心各0.9g。研为散,每服6g,温酒下。 ❹ 莪术散(《秘传内府经验女科》)治经来未尽,遍身潮热,口渴,小腹疼痛,头痛:三棱(醋炒)、莪术(醋炒)、红花、牛膝、苏木。水煎,空心服。 日3~5次。 上为末,更入硼砂3g,炼过研细,都和匀,每服6g,盐汤或温酒调下,空心服。 ” 单方应用 ❶ 《卫生家宝方》:“治一切冷气,抱心切痛,发即欲死,久患心腹痛时发者:蓬莪术60g(醋煮),木香30g(煨)。为末,每服1.5g,淡醋汤下。” ” ❶ 苏颂等《本草图经》:“蓬莪茂,古方不见用者,今医家治积聚诸气,为最要之药。与荆三棱同用之良,妇人药中亦多使。” 郁金入心亦入肝,专主血分,亦散肝郁。茂与三棱专能行气破积。 姜黄行气破血,入脾为多。”“蓬莪茂行气破血散结,是其功能之所长,若夫妇人小儿,气血两虚,脾胃素弱而无积滞者,用之反能损真气,使食愈不消而脾胃益弱,即有血气疑结,饮食积滞,亦当与健脾开胃,补益元气药同用,乃无损耳。” 属足厥阴肝经气分药,大破气中之血,气血不足者服之,为祸不浅。好古言孙尚药用治气短不能接续。(《经》言短气不足息者下之,盖此之谓也。然中气虚实天渊,最宜详审。)此短字乃是胃中为积所壅,舒气不长,似不能接续,非中气虚短不能接续也。若不足之短而用此,宁不杀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