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
古称“穹庐”、“毡帐”、“毡包”等。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作“蒙古包”。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具有便于搬运和拆装以及抗风、不积雪的特点。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用若干相等长的细木杆和骆驼皮连接而成折叠网状扇块,拉开后即成圆壁,再用柳杆组成伞形圆顶,上面复盖双层毛毡,以绳索固定。包顶中央开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烟。包壁西南留有一木框门,外挂毡帘子,以避北风。 蒙古包所用毛毡,是秋羊毛所制,每顶需六七片,以每年更换一片计,可用六七年。为了防雨,夏季有的在毛毡外加一层粗帆布;为了防寒,冬季有的在双层毛毡之间夹一层牛皮纸。 一顶蒙古包需250-300根柳杆做成架子外,还需0.4立方米木材做门和包顶。牧区有许多手工业企业生产有新式蒙古包架子。 随著定居游牧的逐步实现,部分蒙古包已为土木结构房屋所代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