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奇经八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奇经八脉

中国传统医学、拳学理论。指人体经络中有八条经脉对于拳术、内功锻炼有特殊作用。这八条经脉为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占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著有《奇经八脉考》,解说了八脉的重要作用、指出 “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 “仙而知乎八脉,则龙虎升降,元牝幽微之窍妙得矣”。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

中医学名词。冲、任、督、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脉的总称。其特点是“别道奇行”,不受十二经的拘制,与脏腑无直接联系、无表里配合,是调节气血运行的一些特殊通路,功能上起到补充十二经脉不足的作用。

☚ 足少阴肾经   任脉 ☛

奇经八脉

经络类著作。清翁藻编辑。一卷。藻有《伤寒总括》 已著录。是书于光绪二十一年 (1895) 辑成。取八脉交会之义,分载任、督、阴、阳、冲、带、阴维、阳维各脉经文,诊法和主治,并列缺、后谿、照海、申脉、公孙、承泣、内关、外关等各经穴图,简明易晓。每脉经文之后详以释文,文中援引 《灵枢》或秦越人、王叔和、巢元方、李时珍等历代名家有关论述加以说明,清晰明辨,利于初学。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奉新许氏重刊 《医钞类编》 本。

奇经八脉eight extra-channels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因其既不直属脏腑, 又无表里关系而异于十二正经, 故称“奇经”。奇经八脉最早散见于《黄帝内经》 各篇, 到了《难经》才提出“奇经八脉”这一总的名称, 并作了集中阐述。《针灸甲乙经》和《奇经八脉考》都是有关的重要文献。中兽医古书中尚无奇经八脉的记载。现代中兽医文献中只对任、督二脉有较详细记述,冲、带二脉也有所提及。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调节正经气血。十二经脉中气血满溢时,则灌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任脉循行于腹中线,后肢三阴经在后腹部与任脉相交,使左右两侧的经脉通过任脉而互相联系,故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称为“阴脉之海”。任脉还有妊养胞胎的作用,所以又有“任主胞胎”之说。督脉循行于背中线,六阳经都与督脉交会,总督一身之阳脉,故有“阳脉之海”的称号。冲脉是总领一身气血的要冲,能调十二经气血。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以维持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冲脉与任、督二脉同起于胞中,故有“一源三歧”之说。督脉与任脉各有其本经的穴位,分别统帅全身的阳经和阴经,也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因此又将督脉、任脉和十二经脉合称为十四经脉。

奇经八脉

指十二经脉以外的八条经脉。奇经,是相对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 带脉、 阳𫐆脉、 阴𫐆脉、 阳维脉和阴维脉。奇经八脉的内容,最早散见于《黄帝内经》,集于《难经·二十七难》,并详载它们的分布路线和病候,指出: “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奇经八脉具有内不联属脏腑,外无本经输穴 (任、督两脉除外) 和无表里相配的特点。它错综于十二经脉之间。起着调节溢蓄正经脉气的作用。详见各该条。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

经络系统中不同于12正经的八条经脉的合称。它们的分布不象正经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相互之间没有表里关系,其作用有三:一是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相互联系,如督脉总督诸阳经,任脉为诸阴经之海,带脉约束腰腹部经脉;二是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三是与肝肾、胞宫及妇女特有生理、病理关系密切,如任主胞宫,冲脉为血海而关乎月经,带脉与带下有关。奇经八脉名称及主要循行部位:
❶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内,头正中线上行,止于上唇系带。
❷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腹、胸正中线上行至下颌,环绕口唇。
❸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挟脐上行,散布胸中,经喉,环口唇,至目眶下。
❹带脉:起于季胁,在腰腹绕身一周。
❺阴跷脉、阳跷脉:阴跷脉起于内踝下,沿内踝后直上下肢内侧,经前阴,沿腹、胸,经人迎穴前,至目内眦;阳跷脉起于外踝下,沿外踝后上行,经腹胸后外侧、肩、颈外侧,上挟口角,至目外眦。
❻阴维脉、阳维脉: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三阴交会处,上行经胁部至咽喉;阳维脉起于外踝下,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耳后至额部。

☚ 十二经脉   别络 ☛

奇经八脉eight extra channels

中兽医学名词。畜体经脉的一部分,冲、任、督、带、阴𫐆、阳𫐆、阴维、阳维八脉的总称。因其“别道奇行”,不受十二经的拘制,且无脏腑络属关系,故称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参互于十二经脉之间,对畜体气血、营卫的沟通,起着调节和联系的作用。

奇经八脉

即奇经。详见该条。八脉者,指奇经共有八条脉而言。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

中医针灸名词。是经络的组成部分,为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八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督脉循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有“阳脉之海”的称谓,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并行,上至目下。有“十二经之海”之称,又称“血海”,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状如束带,有约束诸经的功能。阴维脉与六阴经相联系,会合于任脉,主一身之里;阳维脉与六阳经相联系,会合于督脉,主一身之表。它们分别调节六阴经和六阳经的经气,以维持阴阳经之间的协调和平衡。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上行;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上行,它们分别循行、交会于目内眦,共同调节肢体的运动和眼睑的开合功能。

☚ 十四经   六经 ☛

奇经八脉Eight Extra-channels

系经络主要内容之一。它们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𫐆脉、阴𫐆脉、阳维脉和阴维脉。是调节气血运行的一些特殊道路,不与五脏六腑发生直接联系,也无表里相配关系,但在功能上可补充十二经脉之不足,尤其督、任、冲、带四脉更为重要。督脉和十二经中的阳经相交会,具有总率各阳经的作用;任脉和阴经发生交会,具有总率各阴经的作用;冲脉有通调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有约束经脉的作用;阳𫐆脉和阳维脉具有联系阳经的作用;阴𫐆脉和阴维脉具有联系阴经的作用。

奇经八脉

冲、任、督、带、阴蹻、阳蹻、阴维、阳维八条经脉的总称。因其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又无脏腑络属及相互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错综于十二经脉之间。起着调节溢蓄正经脉气的作用。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对十二经脉以外的任、督、冲、带、阳跷、阴跷、阳维和阴维八条经脉的总称,也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奇经八脉的内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以后《难经》做了系统的归纳整理,首次提出奇经八脉这一概念;晋代《针灸甲乙经》系统地记载了奇经八脉的所属腧穴;元代《金兰循经》把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合称“十四经”。奇经八脉的循行较为复杂,分布的主要部位见表。凡此八脉,仅任、督二脉在体表循行路线上布有自己的腧穴,其他六条经脉均无自己的腧穴,而有与十二经脉或任、督脉的交会穴。奇经八脉的功能是在十二经脉的调节方面,起着主导和统帅作用。如阳维脉联络各阳经交会于督脉,主一身之表;阴维脉联络各阴经交会于任脉,主一身之里,二者互相协调,维持整体功能的稳定。阴阳跷脉、阴阳经脉交会于肢体,调节下肢运动和整体的平衡,同时卫气的运行,要通过跷脉才能散布全身。冲脉与十二经脉均有密切联系,如同“十二经脉之海”(《灵枢·动输》)。带脉横绕腰腹,联系纵行于躯干的各条经脉。督脉,督领各阳经,统摄全身的阳气和真气;任脉,妊养如阴经,总调全身阴气和精血。奇经八脉的理论在针灸疗法中,有重要指导意义。

奇经八脉分布部位及其交会表

八脉分布部位交会经穴
督脉后正中线足太阳经、任脉
任脉前正中线足阳明经、督脉
冲脉腹第一侧线足少阴经
带脉腰侧足少阳经
阳跷下肢外侧、肩、头部手足太阳手足阳阴、足
少阳
阴跷下肢内侧、眼足少阴、足太阳
阳维下肢外侧、肩、头部手足太阳、督脉、手足少
阳、足阳明
阴维下肢内侧,腹第三侧线、
足少阴、足太阴、足厥
阴、任脉
☚ 十二经脉   腧穴 ☛

奇经八脉qíjīngbāmài

十二经脉以外的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脉、阳脉、阴维脉、阳维脉八条经脉。《难经·二十七难》: “凡此八脉者, 皆不拘于经, 故曰奇经八脉也。” 其内容最早散见于《内经》, 如《素问·骨空论》等篇。具有联系十二经脉、调节气血的作用。详各条。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系十二经脉以外的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蹻脉、阳蹻脉、阴维脉和阳维脉等八条经脉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日奇经八脉”(《难经》第二十七难)。称为“奇经”,主要是对被称为“正经”的十二经脉而言,是因为它们既不隶属脏腑,又无表里相配,有“别道奇行”的含义,是十二正经的一个重要补充。
奇经八脉的内容,最早散见于《黄帝内经》。如任、督、冲、带四者首见于《素问·骨空论》和《灵枢·脉度》、《灵枢·寒热》、《素问·刺腰痛篇》。以后《难经》做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并首次提出“奇经八脉”这一概念。据现存资料,是《针灸甲乙经》首先系统地记载了奇经八脉的所属腧穴。元代忽泰必烈的《金兰循经》把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合称为“十四经”。明代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又在前人基础上对奇经八脉进行了新的探索,使其日趋完善。近代循经感传的研究,又为奇经八脉提供了某些新资料。如任、督二脉和带脉的两条环形路线,已得到循经感传现象为指标的再现。带脉的“如束”(《奇经八脉考》)功能亦得到了验证; 95%的向心性纵行感传可以被带脉环形感传所阻断。已发现的循经性皮肤病,有的就是分布在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上。
奇经八脉各有自己的独立循行路线及其分布特征、功能和病候。其中任脉和督脉在体表循行路线上布有自己的腧穴; 余者六条奇经仅有与十二经脉或任、督脉交会穴。奇经八脉循行路线在体表上的分布,除任、督外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特点,即左右对称。除冲、带二脉外,它们又是阴阳对应关系,如任脉和督脉对应,阴蹻和阳蹻对应,阴维和阳维对应。任、督二脉还有自己的络脉。
奇经八脉中的气血循行问题,迄今没能取得一致看法;多数人认为,不会是机械地单向循行,也应该是双向的和循环的。至于具体的循环路径还不清楚; 已知的只是督脉与任脉,与手太阴肺经脉气通贯而构成十四经循行。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对整体功能等的调节,起着主导和统帅的作用。如阴维脉联络各阳经交会于督脉,主一身之表;阴维脉联络各阴经交会于任脉,主一身之里。二者相互协调,维持整体功能的稳定。阴、阳蹻脉主肢体两侧的阴阳,与别的肢体内外侧阴阳经脉交叉交会,调节下肢运动和整体的平衡;卫气的运行,主要通过蹻脉散布全身。冲脉起于胞中,与足少阴、足阳明相联系,与十二经脉和五脏六腑均有密切联系,如同“十二经脉之海”(《灵枢·动输》)。带脉横绕腰腹,联系纵行于躯干的各条经脉。督脉者,督领诸阳经,统摄全身的阳气和真元;任脉者,妊养诸阴经,总调全身阴气和精血。由于奇经八脉从上下内外和前后左右加强了经络的纵横联系,使经络的整体综合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所以说,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来看,奇经八脉是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补充。古人把十二经脉喻作主干河流,把奇经八脉喻作支流湖泊,“以备不然”(《难经》第二十七难),是不无道理的;它可以通过“溢出”和“蓄入”达到调节诸经气血的目的。

奇经八脉分布和交会经脉简表

八脉分 布 部 位交 会 经 脉
督脉后正中线足太阳、任
任脉前正中线足阳明、督
冲脉腹第一侧线足少阴
带脉腰侧足少阳
阳蹻下肢外侧、肩、头部足太阳、足少阳、手太阳、
手阳明、足阳明
阴蹻下肢内侧、眼足少阴
阳维下肢外侧、肩、头项足太阳、足少阳、手太阳、
手少阳、督
阴维下肢内侧、腹第三侧线、颈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

关于奇经八脉的理论,是属于经络学说范畴之内的。这一理论体现在具体临床实践中,不论是诊断辨证也好,还是针灸治疗腧穴配方也好,都有重要意义。“八脉交会穴”的提出,“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的演绎等,就是这一理论的具体运用。
☚ 足厥阴肝经   任脉 ☛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蹻、阳蹻、阴维、阳维等八条。其循行部位、生理功能及所主病症如下:
督脉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部,向后沿骶、腰、背、项正中线上行,至项后风池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鼻、上唇正中线,到上唇系带处的龈交穴止。还有支脉络肾贯心,并到咽喉部同任、冲二脉会合。
督脉是主持全身阳气的经脉,所以《奇经八脉考》称它为“阳脉之海”。其所以称之为“督”,不外两个意思,首先是督具有统率的意思,谓全身阳气都由它来统率。其次,督亦训为中,谓其循行于背部的正中。《庄子·养身主》说:“缘督以为经”,就是取义于督脉位居正中而来的。主要病症:脊柱强直,角弓反张,癫痫惊厥,腰背疼痛等。
任脉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毛沿腹正中线上行,过曲骨、中极、关元、气海,通过胸部、颈部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在龈交后接于督脉,并络于两目下。
任脉是主持全身阴血的经脉,故《奇经八脉考》称它为“阴脉之海”。《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冲脉的盛衰,月经的有无,都直接关系于任脉,所以王冰在注《素问·骨空论》说:“任脉者,女子得之以任养也。”既然男女都有任脉,其在男子生理上的作用,则《灵枢·五音五味》中所谓任脉浮行于外者,上会于咽喉,络于唇口,皮肤间血气充盛,在男子则生胡须。这就说明任脉的作用,无论在男女身上同样都是任养血脉,因须发乃血之余也。主要病症:疝气,带下,月经不调,不孕,遗尿,少腹包块,阴囊肿痛等。
冲脉
起于胞中,出会阴之后分为三支: 一沿腹腔后壁与督脉相通; 二沿腹腔前壁上行,挟脐散于胸中,上喉,环绕唇口至眼下;其三则下出会阴,沿腹股沟,经气街沿大腿内侧下行,进入足底渗透三阴。又一别支进入大趾同足厥阴肝经相通。
因此,冲脉有上下行之分,下行者虽会于阳明之气街,而实并于足少阴之经。且其上至头,下至足,后至背,前至腹,内至谿骨,外至肌肉,阴阳表里无所不涉,故《灵枢·海论》说:“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
冲脉既与足阳明胃经会于气街,又与足少阴肾经相并而行,因而它密切联系着先天之肾和后天之胃,而为经脉精血的生化之源。《灵枢·逆顺肥瘦》说:“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脏腑所禀受的就是它所贮藏的精血,因而冲脉实为精血所聚之经,并用以渗灌溪谷,而使肌肉得温,机关得利。至于它对于妇女的生理功能,则与任脉大致相同。主要病症: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乳少,吐血及气逆上冲等。因为冲脉挟脐上行,至于胸中,故气不顺则膈塞逆气; 血不和则胸腹里急。带脉 起于季胁下缘,斜向下行至带脉穴(季胁下一寸八分)、横行绕身一周,又斜向前下方与五枢、维道二穴相连。《难经·二十八难》说:“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即是对带脉循行部位的概括。
杨玄操注《难经》说:“带之为言,束也。言总束诸脉,使得调柔也。”张子和《儒门事亲·论带下》云: “十二经与奇经七脉皆上下周流,惟带脉环身一周,络腰而过。”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但皆络于带脉。故带脉不弛,则任督升降亦自有力。据此,则知约束诸脉使其能更好地上下周流,即是带脉的主要作用。主要病症:男子为腹满,腰冷溶溶若作水中,痠软无力;女子为少腹痛,里急后重,瘛疭,月事不调,赤白带下等。
阴蹻脉
起于足跟的然谷穴之后 (在内踝前一寸陷中),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在内踝下五分),上内踝之上二寸,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 至喉咙交贯冲脉,入頄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蹻五脉会于睛明。
阴蹻为少阴的别脉,主持阴经诸气,上达睛明,濡养于目,下透涌泉,灌渗于足,通贯五脏,主持诸里。《奇经八脉考》云:“蹻者,捷疾也。”谓阴蹻气盛,则下肢行动敏捷而轻快也。主要病症:《难经·二十九难》说:“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缓,谓外踝以上弛缓;阴急,谓内踝以上拘急。使两足内翻,行走为难,也可病少腹痛,里急,腰及髋窌下相连阴中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不止等。
阳蹻脉
起于足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在外踝下五分),当踝后绕足跟上外踝,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髀上,上行肩膊外廉,会手阳明于巨骨(在肩尖端上行两叉骨鏬间陷中),上人迎,挟口吻同足阳明上而行巨窌,复会任脉于承泣,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五脉会于睛明; 从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风池。
为足太阳的别脉,主持阳经诸气。《奇经八脉考》云:“阳蹻在肌肉之上,阳脉所行,通贯六腑,主持诸表。”从足至目,敷布阳气,以温煦三阳诸经,是其所长。主要病症: 阳蹻在外踝上,病则其脉从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反缓,可见足外翻之病。张洁古说:“阳蹻为病,阳急则狂走。”故又可发生癫狂诸症。《甲乙经》说: “病目不得瞑者,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因此,阳蹻为病又可发生不眠与目赤等症。
阴维脉
阴维脉起于足少阴筑宾穴,经内踝上循股内廉上行入小腹,会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于府舍,上会足太阴于大横、腹哀;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上胸膈挟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
《难经·二十八难》说:“阴维、阳维者,维络于身,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意思是说维脉之在人体,它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经脉之间的相对平衡,不孕不损,与其它经脉“环周不休”的功用大不相同。阴维脉就是在手足三阴经之间起维持作用的经脉。主要病症: 心痛、胃疼,胸腹疼痛等里症为主。《难经·二十九难》说:“阴维为病苦心痛。”《奇经八脉考》解释说: “盖阴维之脉虽交三阴而行,实与任脉同归,故心痛多属少阴、厥阴,任脉之气上冲而然。”
阳维脉
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之侧,会足少阳于居髎(在章门下八寸),循胁肋上肘,过肩前至缺盆,入肩后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上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
《难经·二十九难》说:“阳维维于阳”,也就是指维持手足三阳经之间的相对平衡。主要病症:《难经·二十九难》说:“阳维为病,苦寒热。”《奇经八脉考》解释说“卫为阳主表,阳维受邪在表,故苦寒热。”

☚ 奇经   奇经八脉循行图 ☛

奇经八脉

eight extra mais;eight extra channels

奇经八脉qí jīng bā mài

eight extraordinary meridians; eight extraordinaryvessels;eight extra-meridians; eight extra-vessel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31:55